《新科学家》| 这样运动更聪明
马徐骏
我们都知道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但是在高速转动的生活里,想要保持运动的好习惯又不太容易。
为了保持健康,我们一周需要多少运动量?
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如何坚持运动?
运动前后的拉伸到底有用吗?
《新科学家》1月13日刊
文章:The Smart Guide To Exercise
知识清单:
| 聪明的运动指南
今天我们讲《新科学家》杂志的封面组文《聪明的运动指南》,The Smart Guide To Exercise。
这组文章主要讲的是,现在运动的潮流太多了,而且那些流行的方法都太复杂了,让人根本就坚持不下来。但其实,咱们想要保持健康,根本不必搞得那么复杂,只要掌握一些核心知识就足够了。
比如说想保持健康,一周做多少运动合适,再比如说工作忙,拿不出大块的时间去锻炼,那有没有用时少,效果好的运动方法,等等。听完今天的内容,相信你对于运动,心里就会更有底了。
| 今日关键词
brainy ['breini] :聪明的。大脑,brain的英文单词,后面加上一个字母y,就变成brainy。比如说,今天这组文章的封面标题,就叫The brainy way to have a healthy body,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聪明办法。当我们想夸别人“聪明”,“有头脑“时,也可以用这个词:You are brainy。
stretch [strɛtʃ]: 拉伸。健身教练一直都会强调,在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拉伸”就是这个词。这是个动词,拉伸身体就是stretch your body。关于stretch,文章里还出现了一个表达: stretch the truth,字面意思是“拉伸真相”,延伸开来就是“夸大其词”。
| 如何在忙碌时运动
我们先解决一个问题:工作忙,或者没有运动习惯,想更健康,该怎么办?
现在一提到运动、锻炼,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健身房,再不济也得出门跑个步才算。这组文章在第一部分,就提出来,人们对运动是有误解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想要保持健康,每周至少要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果是剧烈运动的话,时长还可以减半,75分钟就够了。当然如果你想运动更长时间,那就更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中等强度的运动,这个中等强度到底是多强呢?
文章里是这么说的,像是咱们在家里做家务,或者是做做园艺,种个花之类的活动,就是中等强度了。这一点也得到了研究证实,去年有一个研究,在17个国家里,调查了13万人,他们发现走路去上班和做家务,这些活动,只要你每周做足150分钟,也就是总共加起来两个半小时,就可以降低28%早期死亡的风险率。
我们之前也讲过,这150分钟,不管是集中几天完成,还是分散到每天去完成,能够得到的好处都是一样的。文章里还说了,就算没有做到推荐的运动量也没关系,只要你动了,就比不动要好。不用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运动学家也在文章里提醒说,每周运动3~5次就很好了,也不要太剧烈运动,你要是每天都跑10到15公里,反而有可能会让你受伤。
你看,就算工作忙,没时间运动,在家里扫扫地,擦擦地板,活动活动对身体都有好处,同时还解决了家务的问题,一举两得。你可能会说,你不仅想要保持健康,还想要身材更好些,有没有用时短、效果好的方法?还真有,那就是高强度间歇训练,英文缩写是HIIT。
高强度间歇训练不是一套固定的动作,而是一个运动的原则。主要指的是短时间内做高强度的训练,然后进行短暂的休息,再往复循环。比如说要是踩单车的话,你就可以先以最快的速度踩30秒,再慢踩30秒,然后重复地去做。
运动学家特别推崇这种高强度间歇训练,这种训练最厉害的是,它可以抗衰老。人类的细胞里有一个东西叫线粒体,它是细胞的能量站,是专门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线粒体的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不活跃,为细胞提供的能量就越来越少。而高强度间歇训练就可以减少线粒体受到年龄的伤害,并且提高线粒体的活性。
在实验中,志愿者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后,线粒体性能都要比久坐的同龄人要高不少。不仅如此,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心肺和循环系统也有好处,还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率。在训练后,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会燃烧更多的能量。
既然高强度间歇运动这么好,那应该怎么做呢?现在根据这套原则,各类运动App上都会有很多设计好的动作组合,你可以在这些运动App上搜索HIIT,就是高强度间歇运动的英文缩写,然后你就会有很多选择了。你选择一个之后按照动作去做就好了。不过也要注意,即使一个运动再好,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情况来进行调整的。
通常我们运动完了之后,肌肉都会有一些酸痛。那为什么有时候当时肌肉就酸痛,有时候到了第二天才疼呢?这就要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拉伸对于运动重要吗?
| 拉伸对于运动重要吗
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分成急性肌肉酸痛和延迟性肌肉酸痛。
急性肌肉酸痛,又被称为ASM,一般是在运动时或者刚运动完的一段时间里,你会感到肌肉酸痛,一般在运动后几小时内就好了。
这种酸痛主要是因为在锻炼时,肌肉受到刺激后产生了酸性身体代谢废物,而我们的身体为了排掉这些代谢废物就会运送一部分体液过来,这些运送过来的液体在堆积之后就产生了急性肌肉酸痛。
另外一种酸痛是延迟性肌肉酸痛,一般是在运动后24~72小时后才能感觉到。也就是说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当时可能没觉得疼,结果睡了一晚上以后,第二天起来就觉得肌肉酸痛。这种酸痛感是因为在运动期间以及在运动中,对肌肉纤维的拉扯,造成了肌肉纤维的微小撕裂和破损,因此肌肉就会产生酸痛感。
不管是急性的还是延迟性的肌肉酸痛,都是让肌肉进行自我修补的,并且增加肌肉的力量与耐力,这种修补通常需要几天才能够完全恢复。但是,文章里说了,不要因为酸痛就不去锻炼了,在等待肌肉恢复期间,你可以锻炼不同的部位。比如说,你今天练的是腿,第二天觉得腿很酸痛,那么你可以去练胸部或者背部的肌肉,这是不受影响的。
谈到缓解肌肉伤痛,就肯定离不开拉伸这个话题。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却建议说,可以跳过拉伸这个环节,说拉伸就是在浪费时间。那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普遍认为拉伸有两点好处,一个是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另外一个是可以防止运动者受伤,并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
但是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运动前还是在运动后做拉伸,都不能有效地减少肌肉酸痛。
在某些运动中,拉伸还会影响运动者的运动表现,比如说,静态的拉伸动作会抑制力量和能量,这对于那些爆发类的活动,比如跳跃和冲刺跑等高度依赖于肌肉产生的弹性能量的运动,拉伸反而会降低肌肉储存和重新使用这些能量的能力,还会影响运动者的运动表现。
研究者说,拉伸最有用的功能是,如果你觉得身体有点僵了,拉一拉,身体还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但要是想靠它去缓解酸痛、提高运动表现,那就是想多了。
所以拉伸对于运动的好处,可以说常常被夸大其词:stretch the truth。
最后,文章里建议说,跑步的时候听音乐是有好处的,跟着节奏能让你跑得更久。
运动饮料就不建议你喝了,一般人的运动量,喝点水就够了,大多数运动饮料里面的糖分都很多,一瓶运动饮料的热量,可能比你练半天消耗得都多。
也别觉得运动了,出汗了才说明练好了。汗液是用来平衡身体的温度的,不是用来衡量运动效果好不好的指标。
有的人很容易就出汗,但有的人天生就不爱出汗,所以不用太纠结运动后有没有出汗这一点。
金句:
潮流让运动变得太复杂,只要运动了,就比不运动好。
——《新科学家》
The latest fads are making exercise too complicated. Even people who do less than the recommended amount fare better than inactive people.
——New Scientist
运动能够制造一种非常态化的外部刺激——身体为了适应这种外部刺激就不得不调动自身的各种能力、利用各种能量来抵消太大的刺激,以保持平衡的状态。
高强度间歇性刺激更是这种刺激的最佳组合,所以它就是短时高效的最佳选择。
运动时听听音乐可以舒缓心情,无形多运动些时间,所以可以听听音乐跑跑步——享受一点是一点。
而各种饮料就不要喝了,你可能不知道,一杯饮料就可以毁了你一天的运动效果。
运动后拉伸也就缓缓就成了,别太注意拉伸环节了。我们的身体可以说是有一个脆弱机制,小小的运动型肌肉酸痛,身体自身就可以缓解掉——不需要太多的额外调节。
每周必须有150分钟左右的运动时间。
别太刻意的,每天走走30分钟就够。
要想有更好的身材就去去健身房,节奏把握住,想要的身体状态和身材慢慢就来了。
别光坐着啊
起来走走就能长寿
运动—误解(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