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七年(1668)。赣榆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以郯城为中心的8.5级大地震。当时邑中举人倪长犀正在家中读书备考,恰逢震灾身临其境,写下了一篇《地震记》,详细计述了震前震中及震后的各种情形,文献价值极高,为宝贵地震科学历史资料。
这位举人倪长犀(1631-1688),字六通,号郁洲,清赣榆长庄(今塔山镇倪林村)人,康熙二年(1663)中举,名列第45名,九年(1670)中进士。官河南仪封(今兰考)知县,后权知江西定南厅,又转任湖北谷城知县。卒于任所。《嘉庆赣榆县志》及《海州直隶州志》有传。倪长犀博学能文,工诗善书,精于篆刻。为官18年,品学兼修,清廉自持。湖北谷城县档案馆藏有倪公任县令时所作诗文条幅。自述公事之余,和如夫人郊游漫步,虽为一县长官,身边无可差遣的仆役,灶前缺少善烹饪的厨娘,贫病之时夫妇相互扶持,生计全靠自理,不免情黯神伤,心生萧索寡淡之感。其居官俭朴无奢供,治家清贪如寒士的气节操守,跃然纸上。
倪长犀为官清廉且有爱才识人之能,《嘉庆海州直隶志》载有倪长犀在做河南仪封知县时偶遇名臣张伯行的佳话。“时张伯行方居贫为县吏,夜读书科房中,长犀闻而异之,召与语,奇其才,乃馆而教之,卒至江南巡抚,为名臣,人服其识”。是说当年倪长犀高中进士,官放河南仪封知县时,县衙内有一名书吏,白天办理文案公差,晚上则在科房内刻苦读书,这个人叫张伯行,仪封当地人,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号敬庵。当时倪长犀看到这名书吏读书用功,很觉诧异,便召他进衙,与之谈话,觉得他很有才,就有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在倪的亲自教诲和品行影响下,张伯行品学兼修,最后竞以一介书史,考中举人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去世后追封太子太保,谥赠“清恪”,并附祭孔子庙,是有清一代附祭孔子庙堂三名官员之一。
张伯行在江苏巡抚任上,曾于朝堂、闹市发布《禁止馈送檄》,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在康熙王朝倡导清官政治,社会风气推崇清官,官员亦以居官清廉为荣的历史背景下,像张伯行这样严格自律近乎苛刻的行为,也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正是由于他始终不忘恩师倪长犀的教诲之恩和垂身示范,才形成了其一介不取、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敢于刚直犯上的品格,以至被康熙大帝称为”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
有史料记载,张伯行在江苏任官时,曾对赣榆裁海复开出过大力。未承想倪长犀当年慧眼识英才,成就了清代的一位好官,还为赣榆青口镇带来了百年繁荣。可谓一饮一啄,自有善缘因果。
据方志记载,大清禁海始于顺治十二年(1665),直至1740年,赣榆沿海各口岸码头尤其是青口港闭港达85年之久,这对于近海农民,尤其是地处苏北鲁南重要出海商埠青口,不啻是灭顶之灾、经济困索之患。严重影响赣榆百姓生计和区域经济发展。
相传有一次,时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偶翻恩师倪长犀的旧札,再诵倪公《忆亡姬》(指如夫人)诗之一:
风飘绣户愁芳草,雨冷空山泣杜鹃。
愿把玉环牢结取,一秋月向两秋圆。
忽然忆及恩师虽已作古,未跟随任上的倪夫人还在赣榆长庄老家,便急忙派人租车北上,接倪夫人到江宁府上奉养一段时日。消息一传开,青口镇的富商绅董觉得应利用这个机会,便在倪老夫人面前恳求,请她在巡抚面前求个人情,准许青口开港,出口黄豆、油饼等货物。恰巧,时值康乾盛世,海防较前大固,省府三司官员久已萌动奏请复海之议,张伯行遂会同总督郝公联合上疏,朝廷复准由青口港经鹰游门对渡浏河口,出口豆、油、饼等物。这是乾隆五年(1740)的事。
清初禁海,全国各海口均失渔、盐和航运交通之利,独青口在乾隆五年(1740)“特恩”开港,海船可经浏河口而至苏、杭。其时青岛尚未开港,更没有连云港和陇海铁路,新浦亦未开埠,赣榆得此天时地利,一跃而成为苏北、鲁南、鲁中、鲁东乃至皖北、皖中的商品集散地。山西、安徽、宁波、青岛、临沂、福州等地客商纷纷来赣榆尤其是青口定居、开行,赣榆工商业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据史料记载,清咸丰(1851-1861)至同治(1862-1874)年间,赣榆年进出口贸易额均达200余万两白银。清包世臣著《安吴四种》卷二十七载:“海州三属,集镇百数,商贩贸易,以青口镇为最大,海属各镇所用布匹、纸张,皆由青口转贩┄┄”,赣榆青口的货物贸易进入了一百多年的繁荣时期。
追本溯源,是先贤倪长犀机缘巧合识人于前,廉臣张伯行风云际会报恩于后,从而遗泽惠及一方,造福了百万赣榆人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