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的背后,是思维的暴力!
✔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资料膨胀而繁杂,花边八卦层出不穷,网络看客一拥而上,信息更新速度飞涨。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成为热点,例如离婚、出轨事件……每一个火热消息的曝光伴随的是键盘侠作为所谓“正义化身”的辱骂、斥责和讨伐,侵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是对该类信息的迷失。而笔者认为,这种网络语言暴力,是基于互联网这个特殊的载体,对曝光在公众眼前的人物、事件的随意辱骂和诽谤,对他人的隐私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身为公民,我们该正确辨析网络语言暴力,并自我建立良好的心理秩序。
网络语言暴力越演越烈,跟当下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迅猛,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给任何一个人都给予了充分的言论自由。而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特点,也促使着“网络正义”恶化为“网络暴力”。例如铜须门事件,《魔兽世界》中的一位玩家"锋刃透骨寒"在网上发帖自曝,其结婚六年的妻子,加入了"刀锋透骨寒"所在公会,和公会会长"铜须"在虚拟世界里长期相处产生感情,并且发生一夜情的出轨行为。得知此事的网友对铜须的道德义愤成为了舆论声音的主流,而该事件的真实性却有待考察,此种“人肉搜索”并不具备充分的真实性去探求事实本身和可控制性去约束某些无知和冲动的言论;以致于民众表达自我观点的渠道极其单一,而互联网提供发声平台的同时,也由于其虚拟性,导致了民众对于表达观点后的后果无需负担责任,就种种互联网的特性来看,确实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趋势加强的重要因素。
除了互联网社会背景外,我认为个人因素更为重要。周濂教授曾经说过:“暴力的语言、粗糙的语言必然会导致暴力的思维、粗陋的思维。”那么,语言暴力背后的深层原因,应是思维的暴力。人人在网络场合皆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而思维的粗鄙导致权利合理利用的失控和语言的暴力行径。人人皆可发声,而大多数人更加热衷于用语言直接简单粗暴地干架和否定,网络世界俨然沦落为情感宣泄和个人情绪映射的场所。人们往往对某些视频片段的曝光就对事实真相妄下定言,对当事人进行无脑而失真的责骂,常常断章取义,不明是非,歪曲、夸大事实,这样的所谓自由的权利,只是基于某些成见和情绪的寄托,而非真正对于事实的评价和看法。中国的网络暴力事件可追溯到“9.11事件”和“虐猫事件”,网民的众说纷纭,对当事人进行的道德审批,早已超出了事件本身和正常的理智。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9140/ffd7aea39ce94714.jpg)
而暴力思维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乌合之众的力量裹挟群体情感色彩,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群体的集体心理常常基于无意识状态,容易受到暗示和传染,在一个信息的突然爆发之后,群体容易被自我暗示和群众导向所影响,夸大、激发群体情绪,走向偏狭和简单。书中概念揭示的群体的道德(群体常常服从于低劣的本能,也常常作为品德高尚和道德崇高的典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诸多出轨事件曝光之后,网友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对其的口诛笔伐极其凶猛而刻薄。
第二是公民本身的素质较低,不具备有效的沟通艺术,更不具备在发表评论的同时,考虑被评价的人的感受。上述曾说,语言暴力的根本是思维暴力。暴力的、仇恨的语言背后,是对清晰的思维的恐惧,更是一种能够独立思考,真实思考,真实地表达能力的欠缺。
第三是长久以来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有色眼镜痕迹过重,导致我们无法理性而客观地以多元视角分析看待问题。常戴有色眼镜的原因是什么?是人们思维的一种惯性,主观臆断,先入为主,不加思索,凭着自己的经验和传统的认知去判断。这跟心理学里说的“盲人摸象”和“回声室效应”类似,每每有爆炸性新闻出现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网民(喷子)不了解事情真相,只看到事情的片面时,便以为自己看到了所有的事情,开始无端发泄自己的情绪,少有理性之人能够全面客观评判一件事。
应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站在社会的不同立场的人都应有责。人们的泛滥言语,在一定程度上由制度和规则的浅薄和欠缺所致,规则的漏洞带给人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的想法,早在1997年公安部就已经发表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而这并不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愈演愈烈。所以我国正在采用的网络实名制的方式是更能直接有效地控制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应当借鉴韩国在实施实名制中的有效成分,建立网络规则意识。而这制度的有效建立,是框定公民所谓自由权利的基础,也是规则意识建立的第一步。
媒体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种种真真假假的新闻面前,大众难免会受到报道内容真实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今对其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媒体应承担言论后果的部分责任,尽量地考察事实真相,用真实的声音说话,而并非弄虚作假,或者博人眼球而歪解事实,这不仅仅会带给民众错误讯息,并给被描述的当事人一定的伤害。
❤
对于公民自身而言,笔者认为个人的修养和思维方式的养成应是解决的根本。胡适曾经说过:“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一是我们应正确使用我们被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保持自我自由;二是我们应对网络暴力的态度和做法:应在包容异己,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心平气和地进行理性地基于事实的争辩,而不要把自我情绪假借在某些事件上。我们该往深层处去思考,这些思维模式的养成都应是长久以来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的产物。当我们省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方式,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我感受和思维的关系。从大众盲从,片面评断这些行为上看,我们缺失的是有效的情感教育,长久以来的接触圈子和信念构成了我们的所谓常识和直觉,当我们应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习惯地将其进行认知上的分别,这些情感反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接受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能力,将我们的感受和真实事物产生了割裂。单一的僵硬的思维模式,教育体制带来的机械化,标准化,同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不会能够真正地学会真实地思考。
所以,人性上和思维深处的改变是不能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与其期盼社会的大变化,不如从自身做起。作为公民中的一员,我们应明白哈维尔说的一句话:生活在真实中。真实地感受,真实地思考,真实地评判,真实地表达,不掺杂多余情绪,保持审慎和理性。做一个网络正义者,而非网络暴力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9140/084c580bc430ab7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