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818037/980ff16d96356727.jpg)
这几天都在看这本由香港第一自媒体人Spenser的《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感觉写作也不是太难的事,就像作者收到那样:你敢开始写,你生来就是作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能力放大器,它能够将我们的能力放大成百上千倍,如果你是一名销售、老师或心理医生,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你每天的服务对象只能是几个或几十个,但如果你会写作的话,那你的能力就能实现100倍的增长,比如作者Spenser一天可以影响几千个潜在客户,北大老师薛兆丰可以让几十万人同时上他的课,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每天能影响10万人……
而如果你不会写作呢?那么你可能会失去职场竞争力、失去职场身份、失去职场话语权,归根结底,职场90%的问题都是因为职场影响力不行,而打造职场影响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作。
那要如何迈出写作第一步呢?——直接开始写。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些疑惑:“直接开始写?可是我不会啊!”没错,请直接开始写。
想要迈出写作的第一步,只有这一个方法,直接开始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大家之所以觉得难,主要是还是因为对写作的认识不够,在大家的眼里,写作是高雅的,是文人墨客才会的东西,它需要文采、需要才华,一般人可写不了。
但这绝对是天大的误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也就是说,文章和说话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另外我国文学家夏丏尊先生也说过:“文章应该同说话一样……”
作者Spenser也说:“不以成为职业作家为目标的话,写作其实没那么难。某种程度上,它就跟我们平时说话、唱歌一样,只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源自我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
说了这么多,我想你应该明白了,其实写作就跟说话一样,都是用来表达的手段。
再进一步讲,如果你会说话,能认字,你就有了写作的基础。只不过你还不适应写作这种用文字表达的习惯罢了。
所以,在你开始写作之前,你应该放下一切包袱,就像平常说话一样,然后把你的语言变成文字,这样,你就踏上写作之路了。
然而,尽管你知道了写作就如同讲话一样简单,你可能还是下不了笔,这一点作者早就料到了,其实很多人能写,但他依旧不愿意动笔,为啥呢?作者总结了三种不愿动笔的心理,来为你排忧解难。
不愿动笔的第一种心理就是,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对别人没有价值,浪费别人时间。
人性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晒优越感,发个朋友圈,都在秀吃的,玩的,好看的。
写作上也一样,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别人赞美,但又担心自己的水平不高,怕被人嘲笑。不愿动笔的你,肯定也有这种心理吧?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他之前写文章的时候,朋友都觉得他矫情,还说“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QQ空间吗?”但随着作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已然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之后,他朋友又开始赞美作者:“你当年太有远见了,真是自愧不如啊!”
作者说道,“你看,当年说我傻和现在说我牛的,都是同一群人”,所以,没必要在意他们的看法,随他们说去吧。
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有独立的思考,你的文章就有价值。
要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面临的问题别人也面临了,但别人没有思考,你思考了,那么你的文章就有价值。所以,重要的是,分享你的思考、经历和感受。
不愿动笔的第二种心理是,觉得自己的文章很幼稚,读不下去,对自己没信心。
针对大这个不愿动笔的原因,作者是这么说的:“相信我,你永远你都会觉得自己的文章很幼稚。”
哪怕作者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但他看自己过往写的东西,也依旧觉得太幼稚,作者说,“简直像自己的一部黑历史。”
作者的建议是,既然觉得自己写得幼稚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问题,那么就不要管这件事情了,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没有幼稚,何谈成熟?
你可以把写作当成一个由幼稚通往成熟的过程,就跟我们走路一样,每次回头看,我们都觉得好像没走多远,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正越走越远。
你写的东西越多,你就会写得更好,你之所以觉得自己写得幼稚,可能正是因为你写得越来越好了。
不愿动笔的第三种心理就是,写作的时候,内心总有一个‘审判者’。
你内心的‘审判者’会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比如你正写着,突然有个事情打断了一下,然后这个‘审判者’就跳出来了,“你写的什么玩意儿?这里逻辑不严谨,这里措辞不恰当,这里案例不贴切……”于是你就开始改。
这不改不打紧,一改却发现,我这写得都是啥啊?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盘否定自己的东西,觉得自己写得太烂了;二是刚燃起的创作热情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没办法继续创作下去。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在写作热情高涨的时候,你不应该立即修改,因为一是热情高涨的时候不容易看出问题,二是看出问题之后,写作热情又容易被打击。所以写作的第一阶段,应该以写完为目标,先完成再完美。
你可以把你的写好的文章,先放置几个小时,
或一两天都可以,然后再拿出来看,这时候既不影响你的创作热情,也不影响你对文章的修改。
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一开始他们的热情也是非常高,但是在写完3~5篇文章之后,就不写了,等我问他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
“不知道写什么,没有灵感。”
这个时候大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想写的几个话题都写完了,现在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东西了,怎么办?
其实大家对“灵感”这个词存在很大的误会,大家总觉得灵感是灵光一闪,从天而降,可遇不可求的,但作者认为,灵感看似不可捉摸,但其实就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对写作者来说,与其“等待灵感”,不如去充实生活,让自己的学识变得丰厚,阅历变得广阔。
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可以思考一下:假设你面前有一个茶壶,请你帮我倒杯水,可以吗?
可能你觉得这没啥的,不就是倒杯水嘛,但我忘了告诉你,这个茶壶是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我在愚弄你,一个空茶壶怎么可能倒出水来呢?
但其实生活里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没有累积,却总想着输出。要知道,写作其实是一个输出经历、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但是很多人不去丰富自己,不去经历体验生活,也不去学习思考,那么试问,你怎么可能有写作的灵感呢?
自己的大脑像那个茶壶一样,空空如也,怎么可能倒出水来呢?
所以想有写作的灵感,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当你了解得多,思考得多,不断深入体验生活,灵感自然会像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
首先我们需要对生活中的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平无奇,只不过是在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罢了,但在有心人眼里,生活绝不是这样的。
在有心人眼里,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公司里的新鲜事、饭桌上有趣的话题、朋友漫不经心的吐槽……这些内容都是上好的写作素材。
灵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这些地方,我国文学家夏丏尊就说过,“写作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经验”,就是这个意思,想要获得写作的灵感,就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大量的阅读,你可以读文章、读书、听书等等,说到这里,很多人都有会这样一种困惑:“我也读了不少书,但感觉跟没读过一样,读完的全忘了。”
作者提到,阅读是分两种的,一种是欣赏性阅读,一种是功利性阅读。所谓欣赏性阅读就跟走马观花一样,只图一乐,或者说是为了打发时间,这样读下来,肯定就跟没读一样了。
其实真正有效率的阅读,是要有一点功利心的,你需要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读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它好在哪里?作者的观点正确吗?书中哪些说法是我可以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的?当你带着一连串问题,边读边思考,这样才会印象深刻。
读书想读出效果,那么除了思考之外,你还应该做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看完之后跟别人复述、或者写点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
作者自己读书,每本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快速地读过去,了解大致内容,第二遍则会带着问题,慢慢地、透彻地阅读,检验书中说的情况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他还会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想学习写作,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就不能再信马由缰了,而是要有意识地去注意,在别人没花心思的地方投入注意力,这样你才可能收获得比别人多。
好,那么今天的内容主要讲了3点,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迈出写作的第一步。
首先,要打消对写作的恐惧,写作其实就跟说话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表达欲,只不过这种表达是通过文字而不是语言来实现的。关于这一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著名文学家夏丏尊先生都有提及,“文章应同说话一样。”所以,只要你认识字,能正常交流,你就一定是能写文章的。
其次,在知道了自己能写之后,你可能还不愿意动笔,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作者总结了三种大家不愿意动笔的心理,一是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二是觉得自己写得很幼稚,三是内心的“审判者”的声音,以上这些都会让你怀疑自己,但面对内心自我否定的声音,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坐下来,开始写!”
最后,很多人开始写作之后,没写几篇就发现“灵感枯竭”了,写不出东西了。作者认为,其实灵感就是汗水,就是一个人厚积薄发的结果。写作是一种经历、体验和思考的输出,所以,你需要去累积,要肚子里有货,才能往外倒啊。具体怎么累积呢?就需要你对生活感兴趣,同时还要大量阅读。
要知道,想学习写作的人,有90%的人都倒在了第一步。今天的内容就是为了帮助你成为那10%的人。
读完这本书, 对于写作有如醍醐灌顶般的醒悟,让我们都开始写起来,以后也要多多阅读类似这样的书籍。预祝大家早日成为作家 实现自己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