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两场公益讲座,原本计划是听晚上的那一场-关于论语的讲座,奈何去得太早,就顺便听了《西班牙游记》。并不是对这本书有什么歧视,而是我们喜欢关注自己有兴趣的人或物。西班牙我没有去过,都不记得高中的时候学过这个国家的地理知识没有。通过这个讲座,知道了西班牙的足球、斗牛节、番茄节等等,古老的建筑,历史的由来,曾经被阿拉伯人占领了八百多年。任何国家都有过辉煌、战乱、屈辱,现在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彼此的距离再也不是距离了。只是肤色、语言、文化、政治等等的不一样,一样的是大家都是人,都渴望幸福生活,没有战乱,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西班牙的街道很漂亮,在场很多人都表现出对这个国家浓厚的兴趣。
恰逢遇上西方的圣诞节,大家过着洋人的节日,也许大多数只知道耶稣。圣诞节的来源大多数不知道,对于中国的很多节日大家都不是很了解,当然这个大家也包括了我。这个时代飞速发展,信息随处可见,跟风也随处可见。西班牙的风土人情远不如《论语》带来的精神冲击,只是大家都选择和自己感兴趣的去追寻,不能说谁更好,我们都在找相同,却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不同。
国外的的风景固然美好,我还是愿意沉静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慢慢翻越。在这场讲座里,有学英语、俄语、法语,会发现自己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了。
晚上是讲《论语》的,我一看周围寥寥无几的人,心想,西方对我们的冲击太大了,大家都去过圣诞节了。没有人喜欢我们最国粹的东西。其实是我的主观意识,最后陆陆续续聚集了很多人。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希望,确切说真的是希望,因为我们在相同的人,而那一刻,相同的人如此之多。我还是坐在原位,不一会儿,身边坐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打扮休闲,一双运动些。从小对爱看书、学习的人有特殊的情感。我在内心反复的排练我的台词,怎么去交谈。挣扎了很久,终于一句:您好!叔叔你是第一次来吗?对方报以微笑说:“是的” 真好,相同的人共聚一场,即便是两小时过后,大家各奔东西。
但是曾经我们因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东西相逢过,即便是不知道对方的名字,那也是一种美好,中国这么多人,我们能相逢的、能说上一句话太难得了。
因为前不久刚看了《孔子》这部电视剧,我还以为我会听得非常入迷,没想到那个讲师讲了关于《论语》在不同朝代变迁。虽然不敢兴趣了,但是脑海里还是浮现孔子的出生、长大、学习、结婚生子、追求仕途、开坛授学、周游列国等等。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公冶长等等,那一幕幕都在脑中反复回忆着,那个大同世界的美好,多少仁人志士的追寻,都是一种精神享受。
更大的冲击是我身边那位叔叔就像一个学生一样,做着整齐的笔记,我也希望我到了这个年龄也能如此好学。特别是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学无止境,学习总是让人愉快。
我们总喜欢找相同的人做朋友、伴侣,朋友可以找相同的人,但是伴侣不太相同,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有时候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太像往往容不得对方。不同的人有时相处起来居然还有另类的风景。难道这就是我们只是在找相同,往往却又很多不同在冲击我们的视觉、价值观,有时不同的人还是有那么一点相同的。只是看我们如何去权衡这不同带给我们的冲击,我们是否能接受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