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实看见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更多的想到的是企业内控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目测这个“老师”失德是肯定的了(出轨是板上钉钉嘛);而且貌似教学水平也还不行,却很能忽悠。可就是这样特质的员工却还是企业的头牌。
获取利益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无可厚非,但作为教育机构,提供主营业务的员工是本职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那么责无旁贷地就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你提供服务,获取收入,合情合理,但问题是如果这服务质量根本就达不到要求呢?
不对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的生产方进行考核和管控,也不以此为评估标准,一心放在“到底能卖多少课”的指标上,这不就带来了当下“你把老师当神话,老师把你当韭菜”的畸形市场吗?
2.随着考研人群/市场的逐年扩大,总是会有一个个个体落入信息不对称的营销陷阱,一边听着老师吹嘘自己如何牛x,一边安慰/欺骗自己跟这个“大家都说好”的老师没错。
但其实往往在教育市场上最怕的就是学生(消费者)过度关注/被强调“效率”而非“效果”——人天性的趋利避害(喜欢偷懒)被放大被利用,宣传的鼓吹的都是xx天提高xx分,轻松ez稳如老狗(快且轻松,突出的就是效率);但真正自己学到多少,是否有用(效果),收入到手营销成功的那一方则很可能是完全不care的。
所以学生有勇气去真实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不自欺欺人不逃避吃苦,实际考察老师的水平/风格看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盲听慕从,之后要有勇气跳出不如意的困境,或许这样才是在这个市场上保护自己权益,也是在平行的那块战场上实现目标的可行方式。
说白了,考研党的主要矛盾是提高成绩,所以自学也好,上课报班找机构也罢,都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时刻明确目标,保持自省和自我反馈,找到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才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核心思路。
3.机构和老师,老师和老师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说这家机构的某个老师有问题,其余的老师就也有问题,就事论事,不可以偏概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