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好朋友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头猛兽,其中一个立刻换上轻便的运动鞋。另一个说:“你换鞋也跑不过猛兽啊!”那人回答,“我只要跑得过你就可以了”。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人们为什么总是会跟别人比较。
在求生存的环境下,比身边人优秀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灾难来临时,什么人存活的概率更大?当然是“跑得快的人”。所以,比较,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就像内置在我们基因里的程序,它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别人做比较,因为,只有你比身边的人优秀时,你才会心安。
既然比较是人类的天性,在真正开悟之前,我们很难做到不去比较,我们又该怎样正视“比较”呢?
与其“嫉妒”,不如“羡慕”
比较,一般会让人产生两种情绪——羡慕与嫉妒。这两种情绪就像一对兄妹,看似两个个体,产生的根源却相同。
羡慕是指看到别人拥有的,自己也希望拥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成就或财产等不及别人时,渴望得到或希望像他人一样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会激励自己进步,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变得和羡慕对象一样好。但映射出这样一个事实——想和别人一样好甚至是比别人还要好,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我不够好”这样的信念会打击人的自信心,产生较低的自我价值。
而嫉妒则程度更深,它是指,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和享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时,希望对方失去,以平衡自己的内心,而对方没有失去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痛苦的情绪。嫉妒会伴有冷漠、贬低、排斥或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以及一定程度的攻击性,会使自己有意无意地迫害他人。严重时,人会产生恨的情感,想要毁灭他人。
有人说,要成为一座城市最高的大楼有两种方法,一是摧毁所有比自己高的大楼;另一种就是打好基础,不断努力往上建。前者是“嫉妒”,后者是“羡慕”。羡慕看起来很正面,但这两种情绪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太相信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是自我价值不足的体现。
获得幸福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寻求,从刺激反应中满足自身。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获得幸福的来源,这种满足是靠外在刺激得来的,不仅短暂,而且危险。另一种是透过内省获得平衡,透过对心灵本质的了解,由内而外滋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依赖任何物质。不丹的幸福来自后者,所以,不会受经济发展影响。
这番话说得很好。是的,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物质生活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人都像吉美·廷礼总理所说的那样,通过外在的刺激来满足自身,透过物质的丰富来获得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感是短暂的,因为当你往外寻求时,你总会看到别人比你更好,这样,“羡慕”和“嫉妒”就会让你不得安宁。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从内在入手,从精神层面去寻求。
如何才能了解心灵的本质?可以尝试从“羡慕”和“嫉妒”两种情绪入手,让这两种情绪成为觉察的入口。每当自己感到嫉妒,恨不得竞争对手彻底消失时,提醒自己,与其“嫉妒”,不如“羡慕”。我们不用去毁灭别的高楼,只需打好自己的地基,不断往上建就好了。
当然,把“嫉妒”转化为“羡慕”还不够,因为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时要记得提醒自己,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自己还可以变得更好。当你能够看到祖先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内置在我们基因里的比较程序时,你就会明白,你今天之所以要做得更好,并不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跟别人比,而是你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你就能从无形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当你内心平和时,幸福感自然而生。
不丹之所以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除了不丹人贫富差距不大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不丹人的精神生活丰富。我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庙宇,几乎人人修行。不知随着不丹的经济发展,当人们开始追逐外在的财富之后,会不会放弃修行。如果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
我们总以为幸福来自外在,所以汲汲营营去追求物质的丰厚。却不知,物质是生活所需,追逐物质并不能让我们的幸福稳定持久,真正的幸福快乐来自我们内在的丰盈。但愿越来越多的人能意识到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