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第一次共读,因为被堵在路上,前一个小时无法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回家之后,看书,手机听分享,电脑做文字回应。整个人沉浸其中,大脑高速运转,将听到的信息和观念与自己从书上获取的信息不断整合,变成自己的思考输出,这样的共读,确实比一个人闭门读书的效率高很多。团队共读的意义就是这样的智慧碰撞吧。
共读内容:
首先大家梳理基本原理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1)学习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这四个问题的理解,然后开始解读第一章:教育目标的来源
1.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问:如何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需要:认知、情感、技能、兴趣
确定方法:观察、访谈、问卷、测验、历史记录等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发现学生的现状,再与常模对比,最后提出关于学校计划能够满足学生可能的需要方面的建议。
问题:1.理想常模容易忽略个体差异;2.教育者以“我觉得你需要”,容易忽略学生的真实需求;
解决: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尊重学习者的自由选择。
2.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背景:工业革命,科学问世后,知识体系的发展突飞猛进与学校要完成其担负的所有任务实有困难。
为什么要研究?一是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变化性,十分有必要将教育方面的努力集中到复杂生活的关键方面,集中到生活的重要方面。二是先生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与学习时发生的情境之间有相似性时,才能学以致用。
三个批评:.无法证明那些活动是值得追求;现世主义”的膜拜;儿童可能无兴趣,不关心;
回应的解决方式;1.从当代生活的研究中获取的教育目标,收到了其他来源的检验,并遵循一直公认的教育哲学;2.以研究为基础,指向持久重要的关键领域,理解基本原理;3.为某些儿童选择特定教育目标是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用,不违背相关准则。结论:从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当作提出可能的教育目标的一个来源,是值得的。
我的理解:第一点会涉及到价值判断的问题;第二点是把知识的理解去情境化,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上位的知识;第三点指向了目标制定的具体操作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下心里需求。
3.教育目标来源之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来源三,我的理解是学院派的视角;这一点应该是确立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据;
202061宁超群:1.关于特定学科所能发挥的广泛功能;2.该学科为其他大量教育功能做出的特殊贡献。
是通识教育功能与专业教育功能两个角度阐述。我的理解是在学科育人中,五育融合的教学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深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