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ID:caasdata6
网址:www.caasdata.com
说到科技产品评测,大家应该不陌生。近些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手机行业尤其明显,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每年让你眼花缭乱的各大品牌新品发布会。与此同时,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和要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面对复杂枯燥的产品参数,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如何选择。
市场的繁荣,厂商的宣传需求,以及消费者的认知缺失,使得供需双方产生了对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共同需求。关于消费类科技产品的网络评测媒体应运而生。
什么是科技产品评测?
评测,即评价和测试。科技评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专业性的指标,对各种大众消费类科技产品的测试与评价,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行业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解决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评测对象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数码相机、音响设备等。由于智能手机的市场相对更成熟,产品众多且迭代周期短,所以关于智能手机的评测已经成为了目前所有科技产品评测中的主流。本文也主要针对的是关于手机的评测内容,及其内容生产机构。
早期的评测内容大多来自纸质媒体,门户网站的科技栏目,或者与行业相关的垂直网站,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兴盛,专业的网络评测媒体、独立的自媒体评测人开始出现。在短视频风口到来时,和其它垂直行业一样,科技评测类内容也搭上了这班快车,借助短视频的方式,活跃在各大视频网站,以及社交媒体平台。
评测类短视频的优势在哪?
诞生于自媒体时代的短视频,自带交互强、传播快、普泛化的特征。与图文相比,视频可以提供更生动的展示效果、更大的信息承载量。这两点优势恰好弥补了科技评测类内容枯燥和抽象的传播缺陷,降低了观众的认知难度。
科技评测类短视频节目通常形式生动灵活,有开箱、现场体验、科技资讯、问答、专业评测等多种内容类型,节目语言也更加通俗易懂,既满足了观众对专业性的要求,也不会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评测类短视频内容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引来了越来越多科技产品爱好者的关注。
评测类节目主要有哪几种?
评测类节目类型多样,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大致分为新机资讯、开箱、趣味实验等类别。新机资讯通常是各类新品发布之前,通过曝光一些关于新品的信息,为新品造势的资讯类内容。开箱则主要指新品发布之后,评测机构做的关于新产品的评测内容,越早拿到新机,先发优势越大。其次,一些针对产品某一个亮点的趣味实验、测评也是一种主要的内容类型。除此之外,问答、“X分钟带你看XX发布会现场”等内容也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
从专业角度来看,主要分为新机体验上手类,以及更专业化的硬件评测类。体验上手类的内容侧重使用感受,风格活泼,语言更通俗化;而关于产品的硬件评测类内容对专业性要求更高,通常需要从处理器跑分数据、电池续航、游戏帧数、发热情况、拍照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检测,保证数据的详实,评测分析的客观、中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非常严谨。
整体来说,评测类节目对各品牌新产品的依赖性较高。有新产品推出,就会有相关内容的产出。关于新产品的评测,播放量也相对较高。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评测类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众对评测机构客观、中立、独立性的质疑上。引起质疑的原因有两个:
1.评测本身的特殊性
评测本身是一种集客观性、中立性、独立性于一体的内容。既要有“测”,又要有“评”,而评论是难以保证绝对的客观的。再加上同类内容层出不穷,想要从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的评论风格和特色,这和评测本身的客观性略有冲突。
2.评测机构的商业化方式
评测机构想要盈利,与厂商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广告合作,还是接受厂商的融资,都有被“包养”之嫌。
所以,在没有专业机构的监督下,科技产品评测内容在客观性、中立性、独立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数据上来看,科技类长期处于内容蓝海,优质内容严重缺乏。近半年来,数据下滑明显。据卡思数据最新一期数据统计,头部科技类PGC节目的卡思指数位于700-750档位,可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从哪些方面提高?
除了标题、封面这些外在的包装,创作者们还需要严格把控内容的质量。
1.语言风格应该简练
一档评测节目的文案是最核心的部分。撰写文案的人员不仅要有行业相关的专业素养,追求权威、客观和严谨,还要把枯燥的配置、数据等信息以更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文案在表达上应该注重简洁精炼,尽量用简短的句子表达,信息密度要大。
2.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
传统的科技评测媒体,发展到自媒体阶段时,应该与时俱进,放下身段,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可以让观众和创作者、产品更亲近。
3.保持克制
在专业性评测节目中,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体验式评测中可以适当使用,但也要注意语气、用词的强弱,保持克制。
整体来看,科技类内容对新产品的依赖性较强,基本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想要寻求突破,就必须打破这种束缚关系。此外,专业严谨的评测内容已经很多,如何另辟蹊径,打造更活泼的科技类内容,填补市场空白,也是创作者们应该尝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