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记三
我自盛开 爱采不采
——唐诗中怀才不遇的牢骚
有的人如此会发牢骚,以致因他的牢骚而青史留名,比如屈原。他的《离骚》实际上就是一大篇牢骚。如果要写一部《中国牢骚史》,屈原将在其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
古人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就是发牢骚。如果把中国传统诗歌中发牢骚的作品拿掉,中国诗歌恐怕要失去一半的重量。
有各种各样的牢骚,今天单说唐诗中怀才不遇的牢骚。
唐诗中怀才不遇的作品很多,打开乾隆年间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就是这样的作品——张九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天到了,空谷中的幽兰绿叶纷披,繁盛茂密,春风把它的幽芬迭迭送出。
秋天到了,丛林中的桂树,花清雅,香馥郁,秋风把它的芳香洒满山林。
兰盛于春,桂荣于秋,內在的生命力,內在的品质芳香幽洁,完全是多事的风,把住在丛林中的人招引来了。无论人采,还是不采,兰依然“葳蕤”,桂依然“皎洁”。它们不是为了人才“葳蕤”,“皎洁”。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李林甫诋毁,丞相被罢免,第二年,贬官荊州长史。这首诗就写于贬官荊州其间。面对政治打压,张九龄满腹牢骚。但丞相就是丞相,发牢骚也如此温厚平和,无怒张之态,无激厉之音。
有一个叫程元初的评价家说:“诗欲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此诗气高而不怒。”
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总希望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但也往往因此而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这首诗以春兰秋桂不求人折,秉性幽洁为意象,强调人格美本身的生命力和道德、审美价值。“士不为遇主而修行,不因捐废而陨获”。
张九龄的眼中,那春兰秋菊一定大喊着:“我自盛开,爱釆不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