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主客一体的超越之美

作者: 山水凡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1-10 00:45 被阅读0次

《游记文讲》之(审美:把握主观与客观)学习笔记

一次完整的审美经历,既需要有美的客观存在,更需要“多情”这个主观能动的产生、延续和促进发生的作用。

只有风光景致、风俗人情的绝美,才能撩动多情游客的心境,才能吸引远方的游人的兴趣,才能激发游记作者的写作灵感,才能提供美到极致的写作对象。

一、描绘客观之景的物象美。

山水美是青山绿水,红花绿叶,石硬水柔,天高地迥,风动枝摇,花香蝶舞及其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人对外界索求的本能除此之外,还讲究俭不如丰,旧不如新,平常不如新奇,平坦不如险峻,平静不如刺激,静止不如流动,狭小不如广阔,迩近不如遥远,嫌弃恶丑艳羡香美,嫌弃已有的追求未有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东波的赤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毛泽东眼里的北国风光。

“乱石危崖,山涧清泉,潺潺流出;游龙走蛇,老树枯藤,迤逦其中,”这里有南国的山溪之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是北方大漠的日月印象。

这些都是客观景物之美,需要旅游者“慢慢走,欣赏啊!”

行万里路,就要做一万里的旅行观察,留下一万里的感性印象,品味一万里风景的物象美。

朱光潜说:“年代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如今,有些旅游公司以废墟来吸引游客。这些废墟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游记文学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旅游地的景观美,虽然包括废墟这类的景观“丑”,但只要不是考古队,不是历史学家团,一般的旅游爱好者还是喜欢优美、壮美、新奇的美、完整的美。

二、抒发主观体验的情感美。

朱光潜在《看戏与演戏》一文中认为世上的人只有两种:生来演戏的和生来看戏的。

演戏者要置身于生活的舞台中,时刻离不开“自我”;看戏要置身事局之外,任何时候都把“自我”放在旁边,保持一个冷眼旁观的身份。一般来说,演戏的要热要动,看戏的冷思静想。

一个写作者,让自己做演戏的,就积极参与,体物入微,与作品里的人物感同身受,快乐着人物的快乐,伤痛着人物的伤痛,这样的人写出作品来自然是热情四溢,凭借字里行间的真情,打动人、感染人。

审美是一项主观活动,需要通过主观体验。正如英国美学家鲍申葵所说,“情感表现于形象,于是有美。”反过来,文章表现出美,需要借助形象来抒发情感。

写文章、写游记都需要写出主观体验中感知到的美。冰心观看印度舞后心潮澎湃,写下《观舞记》,文中所表达的“心中的惊喜”就是她欣赏舞蹈时的主观体验产生的情感。

正常的人,大多都能找到合适的语言,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艺术地表达出来。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才能显得真切,才能显得分明。

三、追求主客一体的超越美。

朱光潜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这话说出了美来自于主体和客体,但又必然超越主体、客体,就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样,主体客体结合而衍生出来的美,一定是更新更美的,是一种“超越的美”。

游记的生命产生于意境。写作者要善于发挥“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写作对象身上,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的分析,要有自己的取舍,要有自己的标准。

游记不能写成旅行社杂乱资料的剪辑,也不能是冰冷的说明方案或劣质文宣。

观景写作,作者既要让自己置身旅游景观当中去,又要能站在旅游景观之外来。也就是说,既能入戏,又能出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求主客一体的超越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ng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