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服饰崇尚华丽之风,但在隋文帝时,对于服饰并没有严格的规定。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而且对于等级尊卑,也不是非常在意。
隋炀帝时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崇尚华丽铺张的风气日盛。为了显示皇帝的权威,隋炀帝恢复了秦汉以来推行的章服制度。隋末的华丽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是从周朝开始确立的,以后历代都承袭了这一制度。南北朝时曾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
隋炀帝时,他取“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意,将日、月两章分列在两肩,星辰列在背后,又将日、月、星辰三章放回到冕服上,恢复了之前的十二章纹样。从这以后,这种冠服样式就成了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与冕服相配的,就是冕冠。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而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
冕冠前后都有象征尊卑的冕旒,其数量越多,表示地位越高,反之亦然。冕旒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串、亲王九旒九串、侯八旒八串、伯七旒七串、三品七旒三串、四品六旒三串、五品五旒三串、六品以下无珠串。
隋炀帝曾借助这小小的冕旒取得隋文帝的信任,进而得到了帝位。隋炀帝做太子的时候,他所戴的冕旒所用的白色珠子的长度与文帝非常相近,他为了表现自己文帝的尊敬,表达自己的谦卑不之心,于是上书要求文帝将自己的冕旒珠子的颜色改为青色,旒数改为九串,长度也比天子的缩短两寸。古代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别人对自己地位的僭越,因此,文帝对杨广的所奏十分分满意,就放松了对他的戒心。
通天冠也是根据珠子的多少表示地位高下的,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古时用玉琪,隋炀帝改用珠),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
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
文武百官的朝服为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
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祎衣、朝衣、青服、朱服。贵妇着大袖衣,外披帔或小袖衣,隋贵妇所披小袖外翻领式侍从迪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
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上元十五年(674年)因裤褶非古礼而被禁止。
武官多穿大袖襦、大口缚裤,虎皮柄裆铠、靴子,头戴介帻,右手执双环刀,胡须或打成单辫下垂,或分左右打成两辫分列两旁。这种缠须的风气,源于北方少数民族,从晋代起影响中原。上嘴唇的胡子,则把两端捻成菱角形略微上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