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儿会觉得,他和妈妈是一体的,而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被妈妈的眼睛看到,然后才存在。如果不被看到,也就意味着婴儿会觉得,自己的一些举动,因为没有被看到,所以就等于不存在。
你看见我的那一刻,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第一层: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第二层: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没有镜子,我们看不到自己长什么样子。从哲学上的角度来说,没有“你”的镜子的存在,也就没有“我”。
2-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当没有被“你”这面镜子照见时,它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感受,都得有赖于另外一个人看见。应该是,最初被看见的体验,就像是内化成了一个镜子,这个内在的镜子,让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体验,也能懂得别人的体验。
具体做法有,言语上指出来。
另外,根据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流派的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故事,和别人保持同频呼吸,这样也就成了对方的镜像一般。
再有,艾瑞克森的弟子斯蒂芬·吉利根说,父母呼应小婴儿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啊啊啊”的时候,你也和孩子一样“啊啊啊”;当孩子表达“嗒嗒嗒”的时候,你也跟着孩子一起说“嗒嗒嗒”。即,简单回应对方的感受。
作为中国家庭的孩子,你可能很多时候得到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就是不搭调,也可能是无情地切断你的这份表达。
家长们为什么这么做?可能的理解是,他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惧怕和孩子一起同频共振时的美好感受,因此要使劲抵制,也不小心就破坏了孩子的感受。而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爱。
3-看见,就是爱。所以,婴儿最初都在寻求妈妈的看见,这一点在一些成年人身上还可以看到,他们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
当从来没有被看见时,你的一些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样;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心理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平滑的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