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个故事设计,太精巧了,用本间俊介这个视角把故事慢慢拉开,一点一点披露信息,多一点信息,故事就更玄妙一点,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寻人,后来发现可能是冒名顶替,再发现可能还有凶杀,可能还不止一起凶杀,最后可能还有谋杀在策划中。故事的紧张感、悬念都做到了极致。
关于这个故事,在阅读时感受到了紧张和刺激,读完复盘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故事没有经典作品的宏大,可能还是有部分原因是故事本身并不那么经典宏大,主要还是作者的手法问题。
还是有很大的触动的,为什么在读的时候会有紧张和刺激感,我们的视角只能跟随着本间一点一点去挖掘线索,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的视角始终被限制在本间身上,看不到故事的全貌。
代入感,当我们的视角集中在本间身上的时候,本间一开始单纯以为是替和也去寻找一个忽然失去联络的未婚妻,我们的期待也只是集中在这个方面的,想象、期待、展望都是从爱情故事、生活琐碎方向去延伸的,花费了很多时间,找到了很多线索,虽然没有找到彰子本人,确实补充了很多彰子的信息,对彰子的过往产生了些许的好奇。
当所有的信息都在指向我们要对彰子这个人过往进行探究的时候,一张照片拉开了另外一个更意外的故事,和也认识的彰子压根就不是彰子本人,事件在这里就开始走向离奇了。
为什么要冒名顶替,她又是如何做到的,当本间对这些问题开始抽丝剥茧,理顺思路的时候,信用卡问题又插了进来,这个问题是彰子身份暴露的原因,也是彰子隐藏身份的原因,这个现实的问题在80、90年代的日本发生着,在今天的中国也有,我理不清,但是有些例子可以窥见一二,经济理论几乎没有,对这个问题不知道应该从什么方面来分析。
彰子母亲的意外离世,也花费了巨大的笔墨,因为彰子的发小对这个意外始终认为是谋杀,而且把怀疑对象指向彰子,甚至为此而内心不安,这段刻画也很有趣,我们是相信证据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特别是在没有见到证据的情况下。
信息,当掌握的信息越是片面的时候,我们越坚信自己的判断,为什么很多人在聊天的时候聊政治、聊社会民生,聊很多问题总是抱有一种阴谋论,是不是也和他们掌握的信息是有一定关系的。
故事的结尾还是有点匆忙的,感觉很多内容都没有讲述清楚,新城乔子冒名顶替了彰子,彰子的去向呢,没有交代,虽然给了猜测,终究是没有证实的。乔子的下场是什么,也没有交代,所有的猜测都是猜测,全都没有证据,或者这也是故事的设计之一吧。
结尾略有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