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
资治通鉴:河西之战秦国击败魏国,为何没能扩大战果?

资治通鉴:河西之战秦国击败魏国,为何没能扩大战果?

作者: 鉴史悟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6-23 23:40 被阅读0次

    河西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不过,在商鞅变法之前,魏国则牢牢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围绕着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战役。

    在第一次河西之战的时候,魏国因为国力上的强大,得以夺取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秦国调集50万大军反击魏国,却被吴起率领的5万魏武卒击败,这导致秦国元气大伤。但是,秦国并没有放弃对河西之地的争夺。到了秦献公这位君主在位时,秦国在国力恢复之后,又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战。

    首先,就第三次河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即位。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秦献公废除自秦武公起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同年灭西戎狄族,设立狄道县。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六年),秦献公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为县,由秦国君主直接掌握,派官吏进行管理。在县制得到广泛推行之后,秦献公的力量得到很大的加强。

    对此,在笔者看来,秦献公所推行的变法,不仅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也为商鞅变法的实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十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作战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国实行连坐,是由商鞅变法所推行的。但是,实际上,早在秦孝公和商鞅之前,秦献公就已经采用了类似的策略。

    基于此,在秦国的国力得到增强之后,秦献公自然将目光聚焦到了河西之地,因为只有夺回河西之地,秦国才能东出中原。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筑城,被秦国击败。接着秦国在洛阴一带打败了魏国、韩国组成的联军。彼时,魏国在位的君主是魏惠王,而就曾经训练魏武卒的吴起,已经离开魏国,投奔到了楚国(也即魏国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于魏惠王这位君主,将重心放到了中原之地,比如魏国的都城,已经从安邑迁移到了大量,再比如魏国和齐国之间,就围绕着中原霸主的宝座,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魏惠王的种种举动,导致魏国在河西之地的实力越来越薄弱,这也是秦献公可以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到了公元前364年,秦国将领章蟜领军越过黄河,攻入魏国的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县西南)大败魏军,并斩首6万魏军,魏国在赵国的支援下,秦国才退兵。这时,周显王派人向秦国祝贺。

    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繁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同年,秦献公去世。由此,在第三次河西之战中,秦国击败了魏国,并攻占了部分河西之地的城池。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魏国当时正在韩国、赵国作战。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62年,魏国大将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生擒赵国大将乐祚。魏惠王赏他百万亩田,公叔痤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部下巴宁、爨襄之功。于是巴宁、爨襄获赏十万亩,吴起的后代获赏二十万亩,公叔痤获赏四十万亩。

    在战国时期,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都出自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因为这一关系,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经常联合行动。不过,因为利益上的冲突,这三个诸侯国也曾多次互相攻伐。在公元前362年的时候,魏国既然要和韩国、赵国作战,这意味着魏国大军的主力,需要放到中原之地。在此基础上,魏国在河西之地的兵力自然相对较少了。而这,无疑是秦献公派遣大军进攻魏国河西之地的重要原因。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第三次河西之战是在魏国与韩赵两国浍之战同年,而且有理由相信秦国此次对魏国河西发起的总攻是与韩赵对魏国的进攻相契合的,至少是一次“趁人之危”的袭击。虽然战局上取得了胜利,逼迫魏国割让繁庞等城池,俘虏魏相公叔痤和魏太子,但因为浍北之战魏国取得胜利,韩赵重新对魏国屈服,并且帮助魏国对秦国反攻,秦国不得不停下了脚步。当然,更为关键的原因是秦献公在公元前362年去世了。

    根据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62年,因为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秦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也是在这一年,秦献公去世,没能实现夺回河西之地的目标。在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还比较年轻,缺乏经验。对此,在笔者看来,秦孝公刚刚即位,当务之急显然不会是扩大战果,而是稳固自己的君主之位,避免君主更替所引发的内乱。在此基础上,秦国和魏国暂时握手言和,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最后,在笔者看来,在第三次河西之战中,虽然秦国没能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是,秦国至少保住了胜利果实。后来,魏国在河西修筑长城,少梁、繁庞都在长城之,这意味着少梁、繁庞等城池,已经被秦国大军牢牢占据了。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山东六国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因此,不管是魏国还是楚国,都对秦国造成了比较直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秦孝公求贤若渴,启用商鞅推行了变法。

    综上,在第三次河西之战后,秦孝公开始变法,无暇对外征战,给了魏国巩固河西的时间,魏国趁机在河西修筑长城,使得秦孝公初期秦国一直没有办法再对河西全面进攻,一直到再一次河西之战,商鞅通过诈取公子卬才攻破魏国的河西防线。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河西之战秦国击败魏国,为何没能扩大战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qr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