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随笔散文读书
在“实践”中寻找动力

在“实践”中寻找动力

作者: 弹珠 | 来源:发表于2021-03-29 08:20 被阅读0次

    《礼记·大学》中“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修身”才可“平天下”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和国家服务;另一种思维方式是为了“平天下”而“修身”。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动力来源。动力来源不一样,其学习动力、生命动力、提高的空间、视野格局、人生长度都不一样,有的人怎么走都走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出生在韶山冲小山沟的毛泽东却胸怀天下。在《念奴娇·昆仑》中,“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前者,装的是自己;后者,装的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毛泽东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25岁的毛泽东全力投入《湘江评论》的编辑工作。酷暑时节,蚊虫叮咬,毛泽东挥汗疾书,常至夜半。易礼容掀开蚊帐,惊动一群臭虫,它们在他用作枕头的暗黄色线装书乱串,每一只都显得肚破饱满。这种情况,想来不止一夜。一个多月内,毛泽东竟为《湘江评论》写了四十篇文章。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得亲自上街叫卖。

    类似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不禁让人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毛泽东青年时有这么强劲的动力?

    毛主席青年时候曾经跟萧子升一起不带一分钱“游学”,看到受到地主压迫的芝妹子;辛亥革命前夕,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遭到残酷镇压,毛泽东得知这一事件为此愤愤不平,由外而内的激发了心中的善性。在《道德经》有“明道若昧”,意思是只有经历过黑暗才会更加向往光明。因向往光明,更要投身于理论的探索中。

    在《大学》中就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带着对天下事疑问而求索,便心生无限的动力,要格物以致知,寻求未来的出路。毛泽东曾经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理论的分析与预测对社会的前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掌握规律,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过河”,就不“摸着石头过河”。

    可以说,实践是求知、探索的动力来源,而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定义是:善性、善行、善事、善果。实践因善性开始,毛泽东看到人民的困难而心生慈悲,立志要改变现状而产生无限的动力,刻苦求索。

    但是,如今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小学直至大学,能够实践的地方是非常少的,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脚不接地下气的知识分子。我们为的是升学、工作而格物,脱离了善的实践,达到了工作的基本要求,便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了。看书没有问题,有了问题思考还很浅薄,思考脑袋还没热乎转身就拿起手机,心漂浮在表面,潜不进去,就沉不下来。

    激发人生动力同样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要拥有无限的动力,只从自己出发,以“先修身”的思维,动力是不能长久的,还要从他人出发,从善性出发去实践,为“平天下”而充满动力的“修身”。因此,教育要引导孩子接触社会,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在“实践”中寻求学习的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实践”中寻找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rp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