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小说和造房子
打个比方来说,写小说的过程就相当于建房子,图纸就相当于灵感,不管是写小说还是要建房子,起码我们首先要确定好大概的框架,知道要建怎样的房子/写什么样的小说,其次要开始打地基,确定好小说的基调,最后加入各种材料(比如情感、人物血肉等),来完善整个房子/小说,总得来说,不管做哪件事,都急不得,即便最后的成果如何华丽,但地基不牢固,便像纸糊的一样,风一吹就散架,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罢了。
令我汗颜的是,作为一个资深言情小说读者,卓老师说得那些大家我基本上都不认识,看来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尝试看一下文学作品,升华一下自己的思维。
卓老师说建房子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自己的文学世界,比如说罗琳《哈利波特》系列,被翻拍成电影,基本上家喻户晓,这不仅仅是建造了自己的世界,也是让大家知道了她内心的世界;还有作家沈从文,他笔下的世界一般都是理想化的,正常情况下来讲,会高于现实世界,但作家的灵感来源又来自于现实,现实给他的感受足够让他构造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域,我们也许去湘西的时候,并不会看到沈从文书里的世界,但也不能说他的故事完全脱离于生活。
此外只有通过不断地写作,我们才可能建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作家马伯骞《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其实我都没有看完,我属于那种看不完对我来说有些枯燥无聊的故事,但我把他的那个剧改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看完了,确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放大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他很多作品都深受大众喜欢,有时间可以去读读。
最后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作家,笔下的世界都不同,建造出来的房子风格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要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独一无二有自己风格的房子。
2.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
从作家的文章、访谈或者其他细节方面来抠出他们是如何完成小说的,又是如何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
大致分为两部分读和写。
江西作家叶兆言,是叶圣陶的孙子,他的成就也跟自身的家庭环境有关系,受到熏陶专注读书,他甚至认为写作需要阅读和想象力,不需要生活。
有一句古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便是写作的源头,也就是我们平常说得输入和输出,只有多读你才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写什么;还有一句话,写作来源于生活,但相比之下,阅读比生活更加重要,毕竟首先要知道怎么写,这便是阅读教会我们的,等我们开始动笔会写的时候,生活就能给与我们帮助,但我个人时常觉得写作蕴含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就像我自己写言情小说,总觉得缺了点东西,也许就是卓老师以前提过的意蕴,情感这个东西,要么自己经历的多,要么就是看得多,自己能完全吸收,而我属于那种消化不太好的,故此有些时候执着于生活的经历。
阿根廷作家博尔克斯,双目失明后依旧成为了图书馆的馆长,仍然坚持阅读,这是他的一种创作方式,也是建造世界的方法;布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这些作家的身上,大量阅读加心里的想象力便足够他们完成写作,但并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
比如读作家毛姆《毛姆传》,我们会惊叹于他的生活阅历,他喜欢“追求刺激”,在生活里寻找灵感,但也没有放弃阅读,也就是说,阅读写作生活在某一方面而言,三者缺一不可。
作家徐则臣说过:如果他有十分的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剩下的一分则用来写作。
说到底,我们可以借鉴大家们的方式,但没必要一成不变的学习,毕竟适合他们的不一定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还是要学会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3.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一个好的写作者首先要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有些人并不是从小就开始阅读,可能是因为没有这种意识,也有可能是没有这种机会,等长大以后,突然发现多看点书动笔写点东西,说不定能实现小时候的作家梦,大部分人是等长大以后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首先就要做到有效阅读,阅读不只只是看那些文字,更是要琢磨作家写那些情节的意图,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在哪里,他这里写的好,又是哪里写的好,如果是自己,又会怎样写,诸如此类,阅读是需要带着思考带着批判去阅读,不是说你阅读的都是好的,可以尝试去反驳,去和作家对话,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推荐:东西;王安忆《长恨歌》;曹文轩《草房子》;刘震云;莫言《红高粱》;梁晓声《人世间》;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等
期待下一节课的小说元素,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