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已全部进军保险业,尤其因着近期微信端推出的“微保”而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朋友圈、微博、各大论坛,舆论几乎一面倒的大标题,大抵意思就是“卖保险的职业生涯即将寿终正寝”。
然而,更精确的观点应该是:
【专注卖保险】的【保险代理人】这一职业或将退出历史舞台,而【专注服务于投保人】的【保险经纪人】将随着保险的普及也会走进千家万户。
一项创新也好,一个革新也罢,凡事都要两面看——左看看完右看看~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保险”会给人们带来什么?!
“互联网+保险”为我们带来最大的优势是【购买】保险产品的【便捷】
打开支付宝选择保险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为人们普及基本的保险常识,根据个人信息提供相对比较科学且粗略的保险方案(大都停留在保险类别、保额的推荐上,难以真正互动式交流)。
支付宝保险界面提供各类险种、各种排序,极富安全感的产品名……
只要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买到”保险产品变得越发容易(请注意此处意味深长的双引号)
由此可见,互联网+保险足以弱化甚至取代单纯的销售端,也就是替代【保险代理人】的工作。
“互联网+保险”带来了【便捷】自然也会有其【隐忧】——【买了保险≠拥有保险】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买了保险≠拥有保险……
买了保险≠拥有保险……
买了保险≠拥有保险……
就在今年夏天支付宝平台代售的“大病无忧”重疾险发生了一起被保险人遭到拒赔的案例。(知乎上搜索“大病无忧拒赔”有很多相关文章)
被保险人报案申请理赔遭拒后,支付宝并没有为客户提供任何维权服务,甚至只是推脱责任。(这点跟某些保险代理人也很神似,买的时候痛快,发生纠纷时say goodbye)
【角色注定了立场】
首先聊聊支付宝、微信等这些销售平台,无论怎样描述平台上的产品、无论怎么修饰自己,他们的角色就只是一个代理保险产品的销售平台。即便有一天他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对接服务,那也请牢记,他们仍然是受托于保险公司的。所以这样的平台注定不会基于客户的利益来做事。
再说说保险公司,商业保险是【商业行为】,换言之保险公司的产品是为了赚钱的,不是做公益的,更不要期望保险公司可以为客户维权。
就拿微信刚推的医疗险为例,朋友圈疯转该产品有多么好多么牛……国民百万住院医疗险其实早就普天该地的存在着,微保的这款产品只是在其他产品基础上强化了一些服务,比如垫付服务、重疾医疗部分的病种扩展到100种,而其费率依旧很低……这些确实是该产品的可取之处。然而……
每当我幻想共产主义世界的时候,姐姐都会说,“宝宝,宝宝快醒醒”……
每个产品注定都有利与弊,都有那么一些受用的人群,但绝不会是每个人。
微保医疗险比很多产品的健康告知要少,看起来要求宽松,然而,它的免责比很多产品【更严苛】,而且发生理赔时更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
另外所谓的保证续保,是基于【产品不停售的前提下】的。换言之,如果保险公司的该产品赔付率过高,则可以随时单方面叫停。对比国民医保,成人一年也得几千块,此产品一年仅需几百块而且保障如此之高,相信离停售或是提高保费的日子不会太远的。
So未如实告知、未明晰保障和免责、未解读条款,那么【买了保险≠拥有了保险保障】。
网络平台会弱化甚至取代保险的线下销售端,但更会激发市场对于中介服务更强烈的需求。
条款看不懂怎么办?
产品形态纷杂怎么选?
有既往症又该如何买保险?……
买保险不是为了拒赔的!!!
《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八条:【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
保险经纪人会与投保人签订《经纪服务委托协议》,基于客户的切身利益,从全面、持续的保险需求分析到保险规划,从投保、保全到理赔甚至发生纠纷时的诉讼维权,服务全过程。
大数据时代大下的“互联网+保险”,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购买保险。
保险经纪人会让人们更放心的购买保险并安心的享受保险带来的保障。
关于保险经纪人的介绍,可点击链接了解何为保险经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