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出现在别人的文章中、别人的课中,有些恍惚的感觉,我也读过这本书,我也听过这些内容,可是为什么我却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不能够活学活用呢?这个就有点尴尬了,为什么自己的读书效率这么差,自己听的内容却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以便随时取用呢?
读书,好像目的性不强,读完一本书,到底读到了什么?这是最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容。你读懂了什么,而不是不知所云,把最重要的内容提取出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怎么训练呢?自己有意识的把读过的篇章段落进行总结,这是一种方法。自己跟自己聊一下最重要的内容、写一下最重要的内容。这是一种 很重要的方法,以后就开始试验这种方式。看完一个篇章,就提炼读主要内容。摘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值得记录引用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了。
读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学习写作,看别人是如何组织篇章段落的,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有章可循。观察语段的结构,语文课要划分段落层次大概就是这个目的吧。
听书,不思考的听书好像没有太大效果,试着开始记录下来自己听的内容。这样可以效率更高一些。
玩“传递橘子”的游戏,对自己的一个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全局观好像并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才会读书的时候只是看到某一个点,而不是看到全书或者全文,到底在讲些什么。这是我的一个大毛病,要试着改变这个点。
从今天开始,试着把傅杰讲论语慢慢的写出来,形成自己的课程,可以以后开校本课程,也方便自己的记忆。
最近写《更美语文课》的书评,写得很痛苦,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实在是不怎么高,痛苦着,调整着,反思着……突然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写论文跟讲课一样,讲究选点要小要精,要在他人位置处有所发现,宏大命题不易驾驭且难以写作深入,没有新意可言。
看看最近自己敲下的或深或浅的文字,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主题,没有取舍,信马由缰,想到哪里便说到哪里,这大概是我写文最大的缺点吧。原来不觉得现在深刻的觉得自己的写作是处于一个很low的水平。慢慢来吧,给自己时间,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把那些堆在面前的大山,变成一个个小小的困难,分解开来,便不会觉得那么辛苦了,一个星期写一篇有质量的稿子,可以是教学的思考,也可以是生活感悟,不管怎样,写着写着,就能够好多了吧。
读书开始试着写读书笔记,不能还是停留在看看阶段,读书笔记的写法两种,一种是总结概括观点性,还有一种是以后可能会引用到的或者自己觉得优美的语言。每天开辟一点时间把自己的听过的内容,梳理一下,便于运用。
《论语》的背诵,还好有刘立芸,希望明年会有些成果吧。一起见证坚持的力量。
每读完一本书,写一个类似于樊登的内容梳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