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不记得是哪一天了,总之尝试了三次,才在今日看完。像是经历一场磨难,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考验。
陀翁在心理描写这一块,实在是巨擘,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解剖,让我屡次生出中断阅读的念头。这和我以往所看的小说,都不一样,相比之下,中文小说则含蓄了很多。
还有一个阅读障碍,是小说篇幅确实长,而名字又很难记,往往一个人物有好几个称呼,属实混乱。看到后面,忘了那人是谁,还得翻到人物列表,对上一对。
抛开这些,小说含有大量哲学相关的议论,也不好懂。甚至有时觉得,陀翁是为了写哲学观点,顺带写的小说。
我不想谈有什么收获,只是惊讶小说还能这么写,就像是走了一条暗黑的长路,艰难跋涉,直到终点,才发觉一丝光明。这对读者是一种试炼。
小说结构并不复杂,在文中起串联作用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他的形象一直很光辉,像是一个小太阳,在灰暗的天空,给读者些许安慰。故事梗概也很简单,主要围绕一场弑父案展开。高潮部分,是在倒数第二章的那场审判——法庭上辩护律师最后的总结陈词,感染了许多人,也包括我。
文中有大量引用《圣经》,扉页那段话出现了几次,最让我难忘: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 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这有点杀身成仁的意味,我改了一下: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卡拉马佐夫兄弟》你不读 ,仍旧是一本书; 若是读了,就会明白什么是心理变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