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飞涨,政府一直说要进行房地产调控。如果说限购、限价这些调控政策都只是让开发商皱皱眉头的话,信贷环境的收紧就是捏住了开发商的一边脖子。
从2017年中开始,信贷收紧的阴影就笼罩在每个非国企开发商的头上,本来盼着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按惯例会稍微放松下贷款,谁知情况反而越演越烈。银行对房企的授信额度也在不断收紧,四大行不少分支机构、还有一些股份行新增的房企授信业务都比较紧张,项目的准入更为严格,开发贷必须满足“432”条件,并购贷款也在收紧。
一言蔽之,哀鸿遍野。
银行贷不到款只能靠快速销售回款了,于是回款不达标的话“杀一个财务祭天“(这是玩笑),和“通宵出图“”赶工(这可不是玩笑)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银行贷款和销售回款,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呢?自然是有的,金融市场产品结构复杂、法规繁多,针对地产的金融产品究竟有那些?具体又是适用怎么的情况呢?如果只看融资方面的材料,难以与房地产开发的对应,容易令人云里雾里,实际操作性也低。
《房地产投融资与开发法律风险及对策》就是比较难得的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融资情况,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介绍和分析的书籍。
主编颜学海在房地产法律领域积累了近20年的经验,他不仅仅是上海海华永泰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也是复旦、交大等名校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政府的专家团成员。有了商界、学界、政界的三重身份,也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这本《房地产投融资与开发法律风险及对策》的权威性与实操性是毋庸置疑的了。
《房地产投融资与开发法律风险及对策》全书分两大部分,上部针对房地产投融资部分,下部针对开发部分。其中投融资部分囊括了并购、信托、资管、私募、上市、证券化、银行贷款及众筹等途径,开发部分则从土地到建设到销售均有涉及,全面而实用,可以作为百科式工具书备查,也可以通读作为知识结构的梳理。
那么,在信贷环境收缩的情况下,开发商该从哪里找钱呢?
国内房地产融资途径单一
既然除了银行贷款,实际上还有并购、信托、资管、私募、上市、证券化、银行贷款及众筹等途径,为什么还说途径单一呢?
很简单,因为其他途径不是很难,就是很贵。
从大环境来说,国家对资本市场的管控本来就非常严格,在房地产融资方面,更是如此。公司上市、债券、信托等途径,收法律和政策多重限制。国外很多成熟的房地产融资渠道,国内都暂时没有政策空间可以顺利发展。
同时,国内还有大量的小开发商,因为发展规模和企业管理等问题,根本没办法找到其他融资途径,只能靠银行和回款了。
国内房地产融资途径各自的特点
1、银行,程序简单、效率高、利息低,但如上文所说,对开发商自有资金和项目开发程度要求高,信贷额度也越来越小了。
2、并购,主要是股权并购,一般是收购方短时间持有项目公司股权,在到期后溢价转让退出。好处是有控制权风险较低,同时简单直接,不受企业间借贷限制,缺点是或有债务风险。
3、信托,包括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传统意义上的信托)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即大名鼎鼎的REITs)。传统意义上的信托性价比不高。简单来说,信托利息低的,跟银行贷款一样需要的证照太多,不如直接银行贷款;股权型信托,利息太贵。但信托本身可以做一些优先劣后的结构设置,灵活度高。至于REITs,监管严、税负重,需要等待政策扶持成长。
4、资管,与信托类似,均为金融机构对资产进行经营运作的途径。信托与基金的资管也属于资管范畴。总体而言,资管投资灵活度更高。
5、私募基金,更灵活、更贵,需要大地产商才能运作。但风险也高,个别基金更是在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的边缘徘徊。
6、上市,包括境外上市和借壳上市,来钱多,难度大。国内上市难,香港、新加坡是开发商的热门首选。
房地产不同阶段的融资手段选择
房地产在不同阶段,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同。
[if !supportLists]1、 [endif]项目准备阶段,主要支付土地款,基本只能靠自己,要么就是靠别人(并购),个别大开发商也可以试试信托、私募基金等。
[if !supportLists]2、 [endif]项目开发阶段,主要是开发建设支出,一般靠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或者靠“拖着“(建设施工公司垫资);同样,大开发商也可以信托、私募基金等。
[if !supportLists]3、 [endif]房产销售阶段,这个时候资金没那么紧张了,因为有最大的现金流入——房款进来了。这个时候开发商为尽快收回资金会辅助购房者完成抵押贷款。同时,此时因为开发进度成熟,其他途径融资也比较容易了。
转眼间,房地产行业发展已经近三十年了,随着市场发展的成熟,地产行业的资金密集特征越来越明显。行业兼并的战斗已经硝烟滚滚了,要求生存,只能尽量做大规模,提高周转,同时广开渠道,争取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才能在投融资这场肉搏战中胜出。
e" P}�R�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