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玉丽,专注亲子关系,2岁女儿宝妈,二胎孕育中。这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155篇,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和亲子关系有关,用文章记录孩子和自己的成长。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风靡了很久的话,到现在依然影响着千千万万父母,从一开始对它的倍加推崇,到后来慢慢出现各种不认同、质疑、批判的声音……
在以前,我是坚定的站在不认同这句话的一方的。觉得很多父母因为这句话,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太过急功近利,太喜欢攀比。
前不久看的一部印度教育电影《起跑线》,说的就是被这句话、这样的想法影响的印度教育现状。
电影里皮娅一家,在她妈妈的主导下,为了让她进入最好的幼儿园,举家搬迁,搬入的高端小区里,别的孩子不和皮娅玩,仅仅是因为皮娅讲印地语,而不是英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a60fa8882d6fb1a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7bcbb2eeda09a182.jpg)
皮娅妈妈深受刺激,要求孩子以后只能讲英语,为了孩子进入好的幼儿园,找顾问培训孩子,改造自己,各种入学面试模拟……
顾问为皮娅安排了从早到晚的培训课程,当皮娅父母问如此紧密的安排,孩子该什么时候睡觉、吃饭时,顾问很不屑的说:“吃饭、睡觉?你们来得太晚了,很多父母在怀孕初期就来了,你们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要追赶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911047fcc44e2362.jpg)
即便在如此培训和准备的情况下,皮娅依然没有被录取,最后皮娅的父母选择冒充贫困家庭,去帮助皮娅争取贫困家庭孩子入学的名额,为此不惜住到贫民区……
如此种种,多像我们身边很多父母在殚精竭虑做着的事情,为的就是怕孩子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
电影最后,皮娅爸爸承受不了自己内心的压力,亲自去揭穿自己冒充的事实,皮娅妈妈也决定把女儿送入,她曾经最不屑的公立学校。这里皮娅爸爸的一段话,引人深思,他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家长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非人品。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沦为了一桩生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85a9a442f8c6084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3126534aa9f2401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5f43286ca866441f.jpg)
拉吉说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做个好丈夫,可如果连个感人都做不了,怎么做个好丈夫、好爸爸。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beb4e4fa2987a41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f2f37c9e64e9ac2d.jpg)
这段话和最后父亲拉吉的选择,突然让我明白,“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对的,让我知道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物质,各类培训班的学习,而是我们父母自己。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放弃最好的学校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而昨天樊登老师在莆田的千人大会后,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让我对于“起跑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樊老师说:“你们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你们的教育方式,好奇心,学习能力,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56226/5abac31cee09a4f5.jpg)
对于这句话深感认同,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孩子的将来,这个综合素质就像《起跑线》里父亲拉吉说的一样,培养孩子不只是能力,还有人品,首先得成为一个好人,才能做到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好学校和兴趣班,最重要的永远是我们父母自身,而非外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