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她生前曾提出,希望把自己埋在一个风景区,要面向大海。因此,她的丈夫端木蕻良选定了当时香港风景最好的浅水湾。他看中了一个面向大海的小花坛,挖掘出一个坑,将萧红的部分骨灰埋进去。封上土后,又搬来石块堆起一个坟包,中间压一块木牌,上面是端木蕻良亲手写下的“萧红之墓”。
1956年11月21日,当时在香港《大公报》任职的诗人陈凡给旧友、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袁水拍去信,讲述萧红墓遭破坏的景况。袁水拍让时为副刊编辑的姜德明把信摘编成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加了个《萧红墓近况》的标题,发表在1956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和香港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展开迁墓事宜。
1957年8月3日上午10时,六十多位香港文化界人士在九龙红磡永别亭内举行了萧红骨灰返穗送别会。送别会这天早上,尽管事先并没有普遍发出通知,但是不少留港文艺界人士不约而同地赶来参加。用叶灵凤的话说:“萧红死得寂寞,这次的走,总算走得热闹了。”
1957年,广州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萧红同志迁葬委员会”。小说家黄谷柳、诗人陈芦荻以及广州作协秘书王绍芬受委派前往深圳,和香港方面的人交接,并于当天下午将萧红的骨灰运至广州。1957年8月15日下午,广州市文化艺术界在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迁葬悼念仪式。仪式举行完毕后将骨灰安葬于广州郊区的银河革命公墓。
在这天,《广州日报》刊载了端木蕻良的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在国家建设这么繁重,好多烈士、战士还没来得及迁葬的时候,党和政府委托作家协会广州分会把亡妻萧红同志遗骨迁葬广州银河公墓。知道了这个情况,使我感动得不禁热泪盈眶。”
萧红的墓就在一排排的革命烈士墓中间,并没有特别的标志,只是在碑上,贴着一张黑白的遗像。简单古朴的墓碑前方,堆放着人们送来的鲜花,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可是国人仍然怀念这位天才的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