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写材料,准备方案
周二:上午准备汇报材料,下午外出调研
周三:上午局里开全体大会,局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周四:起草签报,日常工作
周五:学习培训大半天,写培训信息
这就是我过去一周的工作。
看不到什么成果,但是从早到晚基本没有闲的时候。自从换了新领导以来,各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犹如佛山无影手一般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工作这么多年竟有种脑子跟不上的感觉。领导亦时常提点我等:机关工作,需要一种情怀,要发掘其中的乐趣。
十年一觉惊梦醒,身世浮沉雨打萍。幸哉!哀哉! 竟有种岁月蹉跎光阴虚度的感觉。
以上只是机关工作的一个切面,类似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仔细想想这其实跟我们内心的某种焦虑有关。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中产焦虑的文章,谈到了当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中产阶级所面临的普遍焦虑,包括生活品质、职场前景、投资回报、教育养老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担忧会滑向低产阶级。
何为中产阶级?其实是个挺模糊的概念,起码它需要一些复合的指标来判断,教育程度、消费理念、举止礼仪乃至价值观都是重要的构成,当然收入肯定也是其中之一。中产阶级起码应该是独立思考不轻易被洗脑,做社会和谐稳定守法的基石,像打砸人家超市这种行为肯定不应是中产阶级所为。有人说,如今中国只有屌丝和土豪之分,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中产阶层。
说到中产阶层的收入,无非就是比富人穷,比穷人富,在美国倒有个具象的标准:开雪佛兰,定期去渡假,住着带车库和院子的独栋二层房子,再加上一条拉布拉多犬.....能支撑起这样的生活,基本就算是中产啦。
中国的情况要复杂些,由于消费观念差异和房产的因素,扣除房贷后的可支配收入才有比较意义,同时还需考虑地区的差异,一线城市的四十万年薪可能还不及三线城市十万年薪有安全感。
因此中产应达到的收入区间有很多版本,国外如麦肯锡给中国中产划定的标准是1.35万到5.39万美元之间,而国家统计局觉得年入5万到40万人民币之间的都算是中产阶层。
那么公务员算不算中产阶层?我想大部分都应该算吧,起码是接近。所以,中产阶层所面临的焦虑,我们都会有,收入增长的乏力,职场晋升的瓶颈,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这些普遍的关切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职业的安全感要强一些,失业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负担的加重,由收入带来的幸福感也会不断下降。
于是,在一成不变的朝九晚五之间,我们适应了生活的稳定,并渐渐依赖于这种稳定。我们变得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害怕改变,无力去支付任何改变带来的风险,余生唯一的目标就是维持中产阶层的地位。
与中产焦虑相伴的,是中年焦虑,年近四十,有些人事业有成,体会到努力打拼换来的尊宠和地位,并向着更高的目标全力迈进。有些人碌碌无为,岁月磨蚀了激情,渐渐失去了耐心和奋斗的动力,开始变得浑浑噩噩,所谓四十岁已死,七十岁才埋。
到了这个岁数,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风浪,剔除了一些年轻时的浮躁和轻狂,或许对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得更清楚明白了一些。然而,面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却常常如影随形,相较十年之前,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想要改变的对象都已无处可寻,还谈何改变呢?正如李宗盛唱的:也许我们从未成熟,还没晓得,就快要老了,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曾经有个非常好的高中同学,关系很铁,后来我们还在一个城市读大学,初到异乡的那些日子,周末我时常会坐车穿过陌生的城市,去到他的学校看他,他会领我去小食堂点几个炒菜,两个人就喝一瓶啤酒。
他是学建筑设计的,毕业后如愿进了体制内的设计院,没干几年就觉得不爽,感到前途迷茫,但专业一直没丢,开始接一些私活,后来干脆跳到一家民营的房企,继续做他的本行,年薪接近二十万——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啦。后来,我们天各一方,很少联系。伴随着中国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以及不断刷新的房价,想必他一定没少熬夜加班画图纸,也没少挣钱。
去年下半年,很少发朋友圈的他开始了刷屏模式。大概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天天晒川藏、滇藏线的各种美景,画面里,只有他一个人,一台车。后来得知,他辞职了,换了一台吉普,自驾一个多月,独自一人跑了将近两万公里。
这一反常的举动,有些惊世骇俗、大彻大悟、勘破红尘的意思。于是拨通了电话,一番嘘寒问暖之后,他说,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辞职啦。没有什么原因,就是觉得太累了,想换种生活方式,下一步干嘛没想好,或许歇一阵子,再找个和原来类似的工作,从头开始,接着做。
我说,妈个淡,有钱人就是任性,你考虑过我们这些朝九晚五,请个假还要想半天,出趟国,买个机票都要大半夜起来刷特价的人的感受吗?
他笑了笑,说,你当我不心疼嘛!辞职其实损失挺大的,起码年底分红没了,不少钱呐!可有时你会觉得钱真的不重要,就像你我这样基本达到中产水准的,一年再多挣十万二十万的,你过的生活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不会的,无非是开宽敞点的车子,住大点的房子,给孩子的教育费备足一点,仅此而已,你的阶层、地位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始终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
或许,这就是他的中年焦虑。听完之后,我一时无语,有钱人说话都是那么牛逼,还透着那么一点哲理。还“我们”,我啥时候能挣那么多钱?如果说,我俩都算中产,只能是“我俩各自两端,望着大河弯弯……”,我只能算是中产的底层,他则是中产的上端。
可仔细想想,他说的是对的。
机关里何尝不是这样?即使当上处长,其实也挣不了多少钱。但却有无数人觊觎向往之,为何?无非就是因为,它是机关里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证明价值、争取地位的方式而已。而价值和地位这两样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有了这个title,就有了一个平台和相应的人脉。所以,不要相信“在机关里,不当领导同样可以证明自己”之类的鬼话。
同时,机关不是一个讲技术的地方——除了国务院直属的中国科学院之外,被人夸作一技之长其实是种讽刺或忽悠而已。口头加笔头才是机关的致胜法宝。所以,在机关一天就应该努力提升这些基本功。
如果这些你自觉无法提高,难以提升,那还是趁早关注点别的事情吧,炒股什么的。因为,那个title对有些人来说只是必经之路,对有些人来说它是终极目标,而对有些人来说只能是终生的追求罢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同学,今年初,找到了新工作,是一家上海的建筑师事务所,据说全球排名靠前的。挣得没有原来多,依然是个打工的,但是他说,在那里或许可以设计一些更有意思的大楼,更牛逼的建筑。
愿我们都能够找到各自的方向,安静而目标明确地去生活,从此不再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