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海蓝之昕
老街,是悠悠历史的见证。虽然时光无言,当我们穿行于老街古巷中时,总能在老街中体会到浩瀚历史的既视感,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回望老街,既有喧嚣平凡朴实的烟火气息,也有幽静古朴原生的模样,老街是最能承载民俗风情的存在。
现在让我们走进石柱老街。石柱村,离永康城东南约8公里,是石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因村旁石柱岩山上有一天然石柱,高约五六丈,犹如天然碉堡,村以是得名。村北有李溪围护,祗有石柱大桥可通。现石柱镇是浙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永康市交通中心,金温铁路、330国道、金丽温高速、临石省道等公铁交通网络呈放射状与周边地区相接,古为婺州至台州、温州、处州要津。
01
探密石柱老街之渊源
石柱老街分上街下街,街宽约两米,紧邻飞鹅山,跨西大迪溪,据《永康县志》记载,因附近人烟稠密,石柱老街在清代就开始设市,每逢旧历二、七集市。
“先有老街,后有石柱。”当问及老街历史时,石柱老人是这样回答的。无论正确与否,这只能说是石柱人对老街的一种记忆与情怀。春秋后期,因为兵祸不断,人烟稀少,率先有詹、俞、李姓数户人家,傍着李溪支流大迪溪搭茅垦荒而居。李姓发达后,又有应、卢二姓拼居。在历史的变迁中,石柱村因地理环境优越,环山抱水,道路又是四通八达,外姓人或因战乱或商贸、或因投靠或慕名纷纷到石柱村安家落户。据《永康姓氏志》,石柱李姓始祖为李永(1433-1483)从横麓迁入,应姓始祖为邑庠生应襄(1500-1584),明代从芝英迁此。至今石柱村里以李、应、卢三姓居多,别的姓氏多达50余种。中华文化历来以宗族脉络繁衍,在中国地域中,一个区域一种方言,一个村庄往往只是一两个姓氏。但小小的石柱老街,为何有这么多姓氏?在没有太多文献资料的考证下或许就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石柱大抵因为有优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加之历史上频繁的战乱以及清代的移民高峰,使石柱有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住民。南溪溯流而上的船只装载着布匹、日用百货到李溪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用肩头的扁担挑往仙居、缙云。从仙居、缙云来的土特产、食盐等,还有石柱周边的大小瓷窑盛产的瓷器,也要到李溪装船运往永康、武义甚至更远的各地。石柱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最后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可想而知成为了三县边境最繁华的商埠。在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钱庄布满了整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老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繁荣了数百年之久。
石柱老街与大多数血缘同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同,这里兴起于讨生活,兴盛于商业往来,不同地区的居民因为他们的集合而在此交融汇合。村民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接纳,形成一种不同于周边任何集镇的奇特共融现象,成为石柱老街一道独特的风景。(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