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道关---滥水关--寺儿峪关
劈山斩石筑壕堑 不畏秋风镇险关
2018.10.03 深秋 霾
滥水关,设在山海关三道关东边,仅隔一道山梁的山谷中,一条至长寿山景区的公路从关口穿过,现关门已无存。它是三道关的附关或哨关(见图一), 旧有关堡。关口下方一百余米有一道横跨沟谷的拦马墙,至今完好。

图一:滥水关,俗称乱石关,是三道关的哨关
寺儿峪关,明万历年间有古堡一座,居三十户。古道椴木冲之下,寺儿峪峡谷之上,关口古时已封堵,不见其关,只留其名(见图二)。明朝记载有规模战事。关内山地平坦,林密,有古道直通北面海拔900多米的大峪顶。关外山险谷深,出了沟谷就是绥中县王家峪村。谷水汇入九门口流出的九江河。

图二:原寺儿峪关,关险谷深石乱,关内却山势平缓,丛林茂密
从滥水关到寺儿峪关长城,随山势呈之字形,沿途过唐帽山、尖山、松山、横岭、炮台山。奇险之处敌楼稀疏,多数建在垭口间(见图三)。敌楼位置根据地势或前或后,并没骑墙而建。但视野开阔,利于防守。平缓之地敌楼密集,建筑式样各有千秋,因为每座敌楼建设者不同(史料详细记载了修筑人名、官职)。尖山有一段连续500多米的山险,山险之上有人行道,便于巡边防守。山险海拔虽然不高,但是落差大,百十米不等,且尽是悬崖峭壁,犬牙交错排列。前一段墙体为石砌,石垛口,局部有单面墙,后一段墙体为石砌、砖铺面、砖垛口。整段防线将辽西平原尽收眼底。

图三:这一段长城有几座敌楼筑在山崖垭口间
山险过后城墙折向北,顺山梁延伸到一座叫炮台山的顶峰止(见图四)。其间连续排列了五坐敌楼,俗称五道楼。其中一座楼很袖珍,约6X6米(见图五),非常罕见。楼外边内有石砌大院。一座敌楼跨度较大,内侧有门无窗。这段边墙外砌筑了连续的障墙(见图六)。大峪顶北侧100多米的崖下,石砌城墙接续,需要向南再北绕行至此。这里也是一条大峡谷,巨石纵横,乱石排空,谷底通向王家峪村。

图四:到炮台山有五座敌楼,因霾看不全

图五:6X6徽缩板敌楼,上也有铺房,三秦皇岛境内独此一处

图六:城墙外连续的障墙很显眼
最大获是发现了三座敌楼上残存的外墙面刮灰(见图九)。我们目前看到的城墙及敌楼都是裸露的砖面或条石面,其实原始敌楼都是内外墙抹白灰的,敌楼是白色的,上有编号或相关文字标语。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现有长城的感官印象。墙面挂灰可延长砖的寿命、保温及起到装饰作用,因为醒目也可警示敌人。


图七:五道楼有三座敌楼外墙都遗留有抹灰的痕迹,珍贵珍惜
裸岩高耸,白楼素墙,旌旗银甲,射口森枪,是否壮哉?这才是长城本色!砖城墙是否抹灰尚未发现遗迹。
三道关到寺儿峪,海拔都在400米以下,距离不到8千米,行走强度不大,一路跌宕起伏,景色怡人(见图八),为秦皇岛境内长城精华之一。

图八:秋色长城更显本色
欣赏一下路边拾遗:林间小路、村旁石垒的园子。

图九:边内林间小道,如无红布条标志,怎么走?

图十:长城后裔的水平,砌的田原墙也有板有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