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历史因果录》
吴悉达,北魏河东闻喜人。
吴悉达兄弟三人很小的时候,父母被人杀害,他们四时痛哭,悲感乡里。长大后,他们替父母报了仇,避难来到永安。从此,兄弟三人在永安同居了四十多年,家门和睦。
这四十多年里,他们闲时互相礼让,劳作时互相争抢,虽然有时遇见荒年米粮不够吃,但只要有宾客经过,他们必定倾其所有去接济。
每当郡里守令去世要举行殡丧,他们都自备车牛,亲自送到埋葬之地。邻里有谁家孤贫窘困,他们无不解衣停食,前往抚恤赈济……
因为他们的一贯仁义,全乡共有五百多人到州里称颂他们。州刺史鉴于他们的长期善举,于是奏请朝廷追赠吴悉达的父亲为渤海太守。
后来,吴悉达想将父母改葬,因时间久远,一直找不到以前的坟墓。他日夜不停号哭,呼唤神灵。
有一天,突然之间他脚下的土地就塌陷了,竟然露出了父亲的墓穴铭记!于是他迁葬了曾祖以下三代九人,花光了所有财产。
迁葬时,他哀毁伤身,悲痛甚至超过了刚刚丧亲之人。有官员将此事上奏,朝廷下令将他家树为榜样,并免除全家徭役,以表彰他们的孝道。
顺便说一句。
今天单说故事的最后一句——朝廷下令将他家树为榜样,并免除全家徭役,以表彰他们的孝道。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历朝历代都有一套对道德品行的嘉奖体系,即使在最混乱的时代,这种嘉奖体系也会踉踉跄跄地运行。
这也代表着我们国家对“孝悌忠信、温良恭俭、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的一贯坚守和传承。
今天的时代,诸如“感动中国”、“新时代的雷锋”等一系列荣誉,也正是对这些美好价值观的捍卫和传承。
正是千百年来我们对这种价值观持续不断地认可、嘉奖和传承,才让我们在金钱至上的风气里,依然保有满腔正气。
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依然有许多人遗世而独立;在人人逐利的世界里,依然有人为理想和品行默默坚持!
唯一遗憾的是,这种嘉奖还不够多。
当我们习惯用财富和身份来划分消费等级的同时,是否也可以对“高尚道德品行的人”增加权益配比?
比如飞机头等舱为他们留一席,高铁一等座为他们打个折,旅游景点为他们而免票,医院专家门诊为他们而特别留号,重点学校为他们的孩子留些名额?
让他们不再排队,让他们不再破费,让他们享受更好的医疗教育,让全社会一起为他们大开绿灯,让善良,永远光明正大地继续善良!
善有天助,更要人助。
因为这是我们最美好的价值观,
因为它值得所有人一起去捍卫。
(史料选自《魏书·孝感传·吴悉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