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缺乏方法到方法越来越多
摘要:
要走出教育孩子缺少方法的困境,可以学习“找方法的方法”:
- 掌握人性的法则,掌握孩子的成长心理学,尤其是愿去探索、总结和学习,你就能实现从缺少方法到方法越来越多的超越。
-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那么多方法,只有你肯采取上述方式去掌握科学有效的育儿规律,你也能成为一个很有方法的人。
一、越懂人性法则,越有办法
柏林禅寺的明影法师有句名言:“人生有两大问题,第一,生命是什么,第二,人性是什么”。只要是人,即使是孩子,也会依据人性的法则行事。比如,只要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时,孩子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很大的热情和动力。
1.人性大师 卡耐基得出了一个让别人能够听你引导或指挥的人性原则,即:“他需要的是什么?我如何将我所需要的、和他所需要的结合起来”
案例:潘石屹教育孩子案例(让孩子在图画中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贴上自己喜欢的贴纸这样的做法即满足了孩子的需要,有解决了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在无形中约束了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掉坏毛病)。
2.善于激发人心中好的一面
根据人性法则,即使是看起来很平凡,甚至很差劲的孩子,内心深处又有向上向善的一面。即使孩子目前暂时做得不太好,也不要急于指责,而要学会激发孩子好的一面。
案例:韩国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张炳慧的案例。(告诉孩子,什么是家人:家人是大家彼此珍惜,共同努力变成幸福的人,家人需要相互关爱,相互照顾,相互关心,大家都要幸福快乐)。
没有孩子愿意成为“坏孩子”或者“差劲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表现的不那么好,这并不是孩子的本意,只是没有人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已。一旦得到正确的指引,孩子内心积极、光明的一面得到激发,很快就会有大的提升和转变,甚至会变得很出色。
3.要让孩子当强者,妈妈不妨当弱者
在卡耐基看来,人性是充满辩证的,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渴望但如果你只是要求别人尊重你,甚至是采取高压的方式,那么不仅得不到尊重,还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抵触。如果我们先去满足他人受尊重的愿望,反倒容易得到认可和接纳。
如果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示弱,让孩子当当老师,从妈妈哪里得到尊重和自豪感,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和孩子之间关系,而且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案例:卢勤的生日,她儿子的礼物是叫妈妈学习语音录入
二、越懂孩子成长心理学,越有办法
要成为一个有方法,善于用方法的妈妈,我们首先要懂得孩子的成长心理学,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以及心理特点找到合适的方法。
1、懂得孩子需求,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
如果我们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和孩子喜欢的语言去引导,那么孩子就能听进去,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案例1:著名主持人李静用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去引导孩子吃蔬菜,反而能让孩子接受。
案例2: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案例:青春期孩子
得到:
-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不要急于灌输大道理,我们可以用简单易懂、形象或者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 青春期的孩子,既有独立的意识,也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模式,要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进行,而不是要体现家长的权威而处处对孩子进行压制。
读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两件育儿小事。
第一件是又一次我和孩子逛超市,孩子推着购物车碰到前面的人了,我小声提醒她 ,可是她好像没有听见,依旧向前推,我再次提醒她,她又碰到了,而第三次时,我声音很大,让她道歉,可我的宝宝已经满含泪水,使劲瞪着我。我现在细细思索,问题可能有二:
一是她可能是真的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拿捏好分寸,两三次都不小心撞上了。而我不顾她的自尊,大庭广众下提醒她,伤了她的自尊,所以她很执拗,坚决不改,要对抗到底。
二可能是我和她的相处模式出了问题。我平常是不是和她相处时,就不太注意她的感受,忽略她的想法?确实有一点,我性子急躁,在很多时候,我压着怒火给她梳头时,就经常故意弄疼她,这会不会是事情的起因。我还要修炼自己的性子,尽量平和些,温柔待她。记住,你待她的模样,就是他对待世界的模样。
反思:
- 性子,尽量平和些,温柔待她。记住,你待她的模样,就是他对待世界的模样。
- 不要在外人面前教子,至少应该就两人,当时就应该给她讲清道理,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第二件事情是上周末我们一家去看电影时,孩子被他爸爸抱着,电梯出了问题,显示超载,我忍不住说了一句,超载,还得出去人。而孩子在哪里大喊,赶紧出去啊。旁边一位老人嘟哝了一句:脾气真大。(其实还有一句没有说:没有教养)。
反思:
- 孩子的问题通常是教养她的人的问题。孩子的行为体现了我的缺点,没有耐心,脾气大。
我应该:
- 对孩子耐心,耐心,在耐心。
- 脾气应该小一点,在小一点。
- 学会等待。尤其是孩子上学的过程中,我应该是尽量想办法,而不是尽量发脾气促使她快一点。
得到:
育儿育己,育儿无小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大事,我们都要认真对待。
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问题,需要把握三点:
- 第一,了解。先不要发火生气,而是询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你为什么想到这么做”。
- 第二,认同和尊重。也就是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 第三,用合适的方法提出建议。将语言从:“命令式”改为“商量式”。比如:不许玩游戏,“商量式”是:你也知道不能每天玩游戏,不过如果你这一周都能按时完成作业,那么周末就可以玩两个小时。
2.懂得孩子的恐惧,随时给他抚慰和力量
有时候,由于不懂得表达,缺乏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等原因,孩子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和反应,往往是因恐惧引起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看懂孩子隐藏在内心的不安情绪。
反思:
我应该放下手机,静下心,仔细感受孩子、自然的感受,去体会自己、孩子、他人和自然,去看懂她。
3.懂得孩子的内在矛盾,减少冲突
当孩子说“我不欢迎你”“我不喜欢妈妈”的时候,并不是他真的不爱妈妈,讨厌妈妈,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攻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和依恋,希望妈妈不要冷落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
三、方法总比问题多
只要我们只要是积极、主动地去找方法,方法总会越用越多。
不要害怕孩子出现问题,因为问题恰恰是我们探索方法的机会。只要我们敢于面对问题,愿意学习和钻研,并能够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就会越来越有办法。
案例1:广东刘晓琳妈妈的做法:将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挂钩,并且把学习当成一种奖励,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孩子在获得“奖励”的过程中,养成了做家务、懂得付出的好习惯,一举多得。
孩子遇到问题有畏难情绪,想要放弃,这时正好是教育孩子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的最好机会。她不仅鼓励孩子面对,而且还想方法陪孩子一起面对。因此,当我们抱怨孩子不能吃苦、缺乏恒心的时候,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而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
反思:
当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我应该平静下来,反思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引导孩子你现在感受如何?情绪如何?
记住,每个孩子都有潜质,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只要找对了方法,哪怕看起来最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和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