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你只看见了“贼吃肉”,却没看到“贼挨揍”!
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用其他两句俗语来解释:你只看见了人前显贵,没有看到背后受罪;你只看到了台上三分钟,没有看到台下的10年功。
简单地解释这几句俗语就是——看事情,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一面,或者是表象,而事情的背后或其他面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会导致什么?这会导致我们认知上的偏差,如何理解?先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请你说出5家人们熟知的创业失败的公司的名字!
回答出来了吗?我们再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请你说出5家人们熟知的创业成功的公司的名字!
对于你而言,针对第二个问题肯定好回答的很:阿里巴巴,腾讯,百度,Facebook,微软,谷歌。我想你能说出的不止5家,10家,15家也应该同样不在话下。可是回过头看第一题呢?似乎有点难度。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种情况和我们文章开头所说那几句俗语是同样的心理现象,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驳斥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这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指的是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如果简单的理解“幸存者偏差”的“概念”,就是:我们只看到了“结果”,而没有关注结果的产生“过程”以及“过程”中的“关键信息”。由于此种心理认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成功的企业(结果),然后开始争先讨论,甚至是效仿,而在创业浪潮中被淘汰的企业(过程中关键信息)我们却忽视了。用这种思路去理解文章开头的那几句俗语,你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是心理现象——“幸存者偏差”的直观反映。现实中的例子中还有:
很多企业总是争相效仿成功企业,却忽略了成功企业的成功因素;
商家对外宣传时,总是在宣传它的成功案例,很少透露失败的案例,咨询企业最为显著;
我们在向别人汇报事情时,总是报喜不报忧,以此给听者一种“事情都是好的”地感觉;
成功学在影响人时,强调的都是成功人士取得的成绩,但却忽略了成功的因素;
看到朋友圈,我们看到“朋友”晒幸福,晒美颜,就会羡慕、嫉妒,但我们忽略了,其实他们和自己一样,也有不快乐时候;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因为这种心理认知造成了我们的认知偏差,它让我们只看到了马云,马化腾,扎克伯格等成功人士的光鲜,而忽视了他们在成功过程中实际的因素以及付出的努力,这就好比古代的皇帝做成了某事,他喜欢听到的是臣子的恭维,却忽略了他做这件情原本的经过,以及他做这件事情过程出现的问题。
看到了吗?“幸存者偏差”让我们形成了认知的偏颇,这种认知偏颇很容易让我们决策失误。所以马云一再强调:我退休以后,还要回去当老师,我要开门课程,主要教大家“如何失败”。
马云很看重失败,因为他认为成功之路千千万万,而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条。马云的这种认知为人们有效地避免“幸存者偏差”提供了借鉴,因为这种认知不会让自己只关注成功,也会重视成功路上的“陷阱”。所以马云的这种认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幸存者偏差”的办法,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就说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时,要全面的了解,绝不能因为某一点而做出“面”的最终判断,因为只有了解了过程,了解了关键性的信息,才能让自己有更全方位的掌握,以帮助自己做出“准确”的结论。这也就是优秀的古代帝王——李世民康熙等——所强调的“兼听则明”的重要意义所在。
所以,理解“幸存者偏差”的心理学认知,会有助于自己正确的定位,帮助我们清晰的认知自己,而不至于盲目地跟风或是崇拜,同时它也会让我们在看待外人取得的成果时,也会想办法弄清楚成果产生的过程,这些都会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