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天 图书原文:P108 “拆书”的常见误区附会旧知
原文约500字左右,阅读需1.3分钟
I:重述知识的标准
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3.清:逻辑清晰,文字精练。
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I便签常见误区:附会旧知
有些人刚翻完一本书,便急忙到豆瓣发评论:“这本书说的三、四点,其实没什么新意,不就是些老生常谈嘛。”这让我想起,某一年我帯家中老人去吃比萨,比萨被端上台时,老人家瞪大眼晴:“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吗?”我一时竟无言以对。无论阅读一本新书还是品尝一种新食物,这种“不就是×嘛”的反应,本质上是同一种思维模式:用“旧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为什么这么多人习惯“附会式学习"?一方面,人们在遇到陌生事物时会感到不适(心理学称之为“失调”),这时若把陌生事物强行理解为已知事物,能够快速消除这种不适。为此人们宁可忽视其间的区别;另一方面,从小学就开始接收的“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强化了人们附会的习。所以,越是受教育程度高、自认为聪明和博学的人,越容易止步于附会。
附会的思维模式会很明显地表现在1便签上,只需要对着你写下的1便签问问自己:若是没读那段原文的话,I便签写下的这些我知不知道?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你很可能就是在用旧知附会新知了。
老王解读:
what:这段讲的是I(读书后的复述)的标准以及I的最大的误区附会旧知。
why:为什么重述原文如此重要?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人学完一个内容很容易忘记,那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快的记住呢?第一个就是联系过往的知识和经历,第二就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将我们的学习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肌肉记忆,这样会更容易记牢。而第一个方法就是我们的I,通过I可以调动大量的神经元,帮助我们加深记忆。
另外,重述原文还是建立知识体系和对知识深度理解的好机会。例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认知,两个相似的知识或者概念对比之后,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然之间又增强了!
how:
如何去做复述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践。
第一,写出I的基本思考框架。是什么,也就是,这段文字如果简短的概括,如何说明;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段内容,对我们是否真的有帮助,如果没有就放弃吧;怎么做,是否可以提炼出更加精准的步骤;什么情况下适合,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第二,找出不同。例如,像我们前面讲的,两次学习同样一个内容,是否可以有新的思考加入,新的思考可以带来哪些收益?是否可以适用更多的状况。也可以避免附会旧知,例如,披萨和大饼盖肉有什么不同,初级学习者可以从外形、材质、价格等方面去看,那高级学习者可能就会从更深入的,两者的起源?两个的发展规模为什么会不同?两者有哪些共性,如何能够让熏肉大饼也走向全球,需要具备披萨的哪些特性呢?
总之,在I的部分大有可为,如果做得好,可以成为学者,可以成为教授。但如果想成为创业者、想成为企业家,那还需要去做A1A2,不断的复盘反思,不断的去实践。
实践演练:
试着找出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当前困境的片段,去实践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