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见了一个网友,见面之前,我只是临近中午才新加了他微信,然后午休聊了半个小时电话,下午他便邀请我吃晚饭!
见面地址是在我们两人上班之间的一个豆花火锅店!从地图看,这里紧邻着铁像寺水街,我便选择骑车,途径锦城湖,想顺道看看铁像寺灿烂梦幻的夜景!到盛邦街口时需经过一座天桥,我索性归还了车辆,徒步继续前行,看着华灯下川流不息的车辆,夜幕降临,开始有点着急,肯定让人家久等了,无心观赏夜景,大概迟到了二十来分钟,他说:“下班高峰,完全理解!”原来他也是骑车过来的,石锅里豆花咕噜咕噜煮着,热气蒸腾出来!
牛气冲天第一次见面,就让人家破费,其实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好在一开口都是熟悉的乡音,也就少了拘束。打电话和见面的前提是因为他一开始加微信就说明了来意: 是想找我以兼职的形式帮忙运营公众号!我当然乐意,至于我能不能提供对方满意的稿子,彼此也还需要进一步沟通!
他之所以加上我微信,也是在知乎看到我“山货出山记”账号里的文章,他当时私信留过言:问有没有认识种草莓的?我便留了个人微信号,说可以进一步交流!他说“看见我写了篇关于豌豆尖的文章,正好今晚就点了这道菜!”
大家围绕“如何把家乡特产带出大山”这个话题聊了很久,本身我们家乡大凉山就出产各类特产,17个县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代表特产:如会理石榴、金阳青花椒、盐源苹果、雷波脐橙、越西卤豆腐、建昌板鸭、德昌草莓、冕宁火腿、宁南豆腐干、布拖乌洋芋、甘洛黑苦荞、木里松茸、西昌红提等!况且根据季节交替,时令变幻,特产的数量和类型尤为丰富!而我们都不屑于在朋友圈发广告叫卖,希望能做出更深度的、更具影响力的内容,将家乡特产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当然我们都是真心热爱家乡风物,把家乡特产当作一种文化风物,而我们的野心也不止于宣传推广家乡特产!
也穿插聊了些各自工作经历,和目前所在公司各自所负责的项目内容!也表达了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喜欢,他不愿意回到闭塞的家乡,决心一定要混出个人样!他16年在成都大学毕业,会计专业的他成为一名置业顾问,辞职后骑行去了川藏线。现在回来与合伙人一起做房租租赁平台,但他坦言玩平台太烧钱,他现在是创业公司总经理,负责整个平台运营,21年的6、7月份这个平台要么就成功了,要不投资人的钱也只能撑到那个时候!而我来成都的理由则完全是为爱奔走,苏先生对大城市的喜欢,促使我们最终选择定居于此。在我心里: 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无论在哪里生活,都不要忘记初心,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他问我创建“山货出山记”这个账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一时说不上来,只说:“好像并没有收获到什么!”觉得这个回答过于敷衍,又仔细回想了下,聊起最开始想着帮汶川樱桃种植户卖樱桃才开始运营这个账号,但是种植户不懂包装和快递,导致运输出了问题,我都选择了自己赔付,也没有告诉种植户,没让她多花一分钱!
“我当然想要赚钱啊,但是当你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时,我尽量不去触碰售卖这个环节!还需要多学习多积累!”
讲这些时,我自己渐渐有了答案。“本质上是因为我喜欢写点东西,写的文学性较强的诗歌小说没有人看,又不甘心,心里总是憋着一股气。去年先去汶川了解了樱桃的种植销售,又有感于很多亲戚朋友的葡萄产量过剩,但销路犯愁,就开始聚焦写家乡特产了。通过账号认识了很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开阔了眼界。但也没有刻意拉群卖货,有时不同领域的人需要合作,我会帮他们牵桥搭线。而我最开心的是能够通过文字和世界建立新的联系,喜欢的东西当然一直要坚持,不过是换一种更接近市场的文字表达方式,我也希望通过文字和更多人建立联系,因为我还想继续写下去!”
要分开之前,我们不约而同吐槽“山货出山出”这个名字挺土的,我也忍不住分享自己取这个名字的原因。19底5号线通车,我经常要去锦城广场站坐车,出站口广告栏宣传标语:山货出山,川货出川!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山货推广中!然后我就把我的账号取了“山货出山记”,不仅修改了公众号名字,并在头条号、百家号、知乎等各大平台都注册了该账号!
而这老乡竟然也时常在5号线警官学院站看到这则广告,想要注册个“山货出山”的商标,然后网上查看,发现早已被注册了!同时还搜到我在知乎的账号,顺势看完了我写的所有大凉山特产的文章,于是就联系我,想要再深入交流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