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器翻译这件事
“产品经理必须具有快速了解所从事的领域的能力”这是老板前几天在跟我review工作时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这句话突然让我发现由于智力上的懒惰,自己一直没有去真正的去了解机器翻译这件事情。说实话,直达现在我也没法从系统的角度了解机器翻译。但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讲,试着进行一个梳理,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或者说不让其成为自己进步的瓶颈,就OK了。
首先通过一张图来浅显的了解一下机器翻译的原理。
机器翻译原理图中根据编号共有6块内容,也就是机器翻译这块业务主要的六个部分内容。其实对具体的每块业务,我也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目标是能够快速的建立起系统化的思考体系,当再做一个项目的时候,能够知道它属于这6块中的哪一个部分。其实这六块内容再归类的话,可以分为3个部分:翻译技术优化(1、2、3)、应用场景拓展(4)、流程优化(5、6);
2.对于翻译市场的思考
从目前市面上出现的翻译产品来看的话,目前主要切入的有3个场景:1.语言教育 2.出境旅游 3.B端需求。
先说语言教育。切入语言教育是一个非常自然地事情。学语言必须要用到的一个工具就是字典,而所谓的字典其实就是针对单词的翻译工具。单词学好了需要有例句、文章,这个需求是衍生出来的。目前国内在这个场景中拓展的主要有网易有道以及一众的创业公司。
再说出境旅游。其实我现在依然在这个场景下的翻译是不是一个真实需求存有疑问。从理论上推导,这个需求是合理的。出国必然要面临衣食住行,而这些都要与当地人或者文字打交道。比如点菜、比如问路。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图片翻译或是语音翻译的功能,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场景。但是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场景可能有的替代方案,比如:1.由国内出发的跟团游 2.在当地寻找懂中文的导游;第二个替代方案是目前很多OTA在推的事情。但是从比较合理的角度估计,由于服务提供方的数量限制,因此必然导致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法享受到这种服务的。那么使用一个app进行实时的翻译会是这个场景中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吗?当无法通过理性得到一个答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诉诸感性。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有没有可能出现中国人出境游时遇到路牌、看到菜单来扫一扫决定怎么走,吃什么。似乎没有非常不能够理解的地方。
B端需求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按照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个:1.跨境贸易 2.国际市场。首先说跨境贸易,这也是阿里翻译最早开始的初心,就是为了跨境贸易服务。跨境贸易中涉及到很多需要翻译的场景,比如商品信息的翻译、和贸易方的交流等。至于国际市场,指的是一些企业想要拓展国际市场,把产品卖到国外,那么会涉及到公司网站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的翻译等。这些都可以统称为B端需求。
看明白了需求,再来看下服务提供方。翻译的服务提供方就是译者。但是这里的译者又分为两种模式,众包和专业译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整个翻译市场分为4种模式,如图。
人工翻译商业模式针对这四个市场模式,分别来论述他们的代表产品和优劣势。
专业译者对接c端用户
代表产品:小尾巴(传神)
优势:由于提供翻译的译者为专职译者,因此翻译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而且机制运转良好的前提下,翻译速度也不是大问题。
劣势:专业译者的费用一般较高,而这部分费用需要由c端用户来出。这是这个模式中最主要要解决的。因此传统的互联网逻辑是c端用户不付费,因此这导致了c端用户的付费意愿普遍是比较低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专业译者对接b端用户
代表产品:众多的翻译公司
优势:盈利模式清晰,业务稳定,已经比较成熟。
劣势:业务发展主要依赖bd拉大客户的能力,模式化的可能性比较小,难以通过互联网降低成本;
众包译者对接b端用户
代表产品:做到网
优势: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速度。
劣势:翻译质量不如专业译者,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译员成长体系。
众包译者对接c端用户
代表产品:flitto
优势:想象空间大,玩法众多,有可能通过社区运营来形成类知乎的非赢利社区;
劣势:主要瓶颈为社区运营,怎样通过产品的设计让用户能够愿意贡献翻译、愿意发布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