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八九:“明心见性”者的读书功夫

《传习录》八九:“明心见性”者的读书功夫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9-27 11:15 被阅读0次

《传习录》八九:“明心见性”者的读书功夫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先生说:“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就是一个‘明明德’,就连‘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情。‘明德’也就是自家心体中的德,也就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假使有一事一物失去安身之所,就是‘我’的仁还有不完满的地方。”

如果把写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看作是在圣学正本清源方面做出贡献的“读书明理”者的话,王阳明则是怀揣“学为圣贤”目标,吃尽“格物致知”苦头,最终觉悟到“明心见性”这一精进之途的弄潮儿。

客观来讲,在传承圣学上朱熹是个了不起的人,王阳明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两个人在为学目的上的不同思路与路径,乍一看格格不入,实际上却是殊途同归的。

《中庸》中引用孔子的话讲“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其间,孔子所盛赞的舜的“执其两端”,指的便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论语》中,孔子曾经有“过犹不及”的论断——“过”和“不及”都是有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执其两端”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是孔子盛赞舜“大知”的主要缘由。

回过头来用舜的“执其两端”,来度量朱熹的“读书明理”与王阳明的“明心见性”,虽然各有偏颇,却也都算是“用其中”。后世学者在研读二人时,更应该有一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意识。偏好王阳明“明心见性”说的,一定要在“读书明理”上多下些功夫;礼敬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则要兼听一下王阳明的“学为圣贤”和“明心见性”。否则,很容易抓住圣贤的尾巴陷入偏狭与极端。

谈及《大学》三纲领中的“明明德”,王阳明在“读书明理”“格物致知”上的功夫赫然显明。首先,王阳明读书时是贯通的,他将《大学》八条目自“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完全贯通起来,当作一件事来看——都是“明明德”,然后又把“三纲领”特别是“亲民”的要义合二为“明德”。没有精熟,哪里会有贯通?其次,他将“明德”之“德”和孔子所讲的“仁”贯通起来,“明德”之“德”就是“我欲仁而斯仁至矣”的“仁”。没有自己的思考,何来这种有跨度的贯通?再次,他引用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拓展、扩充“明明德”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仁”,孔子曾经和颜回作过深入讨论。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坚信,一个胸怀天下的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需要向外求,更不需要强求他人,只要自己能做到克己复礼,足够克己复礼,“仁”必然能成为天下风尚。

关于程颐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是在更大的视野上的一种“民胞物与”情怀。《论语·尧曰篇》中“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无不体现着为政者的这种情怀与担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自然会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然会有“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的担当。

不要轻易艳羡别人的云淡风轻、信手拈来,《易经》同人卦告诉我们,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差不多。这个视角看过去的云淡风轻、信手拈来,不过是另一个视角下的勤奋贯通、苦心经营罢了。不要只看到王阳明的超然物外,还要看到他的呕心沥血、苦苦求索!“明心见性”者,也要有个“读书明理”在;求“事上练”也不能“侮圣人之言”,更不能将圣人的经典抛诸脑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八九:“明心见性”者的读书功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rk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