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称文艺青年,来自于家传基因,骨子里的东西就是喜欢书,血液里流淌和演奏的就是书声琅琅的音符。
从小喜欢看小人书、听老人讲故事,中学开始看小说,喜欢古典文学、着迷唐诗宋词元曲、歌赋,外国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等,喜欢读书与生俱来,已经是很多年了。
难怪小时候,母亲说我是“吃书长大的”,周围邻居三叔二婶子说我是“书迷”,夫人自从认识我以来,都是抱怨和嗔怪我是个“书痴”。我自称有时是个“酸腐文人、白衣书生”,有时自夸是“儒商、业余文人”。
近十年,买书成为常态,至今保持,总算起来已经有万册藏书,四合院专有书房和三间书屋应该算是家庭图书馆规模。
我买书比较讲究品味和质量,还要有收藏的意义。首先不要买盗版书,然后选好出版社、纸张印刷精美度、装订质量、版本、出版时间等等。
主要是买文学、历史、哲学、书法绘画为主,还有《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小说月报》、《作家文摘》等期刊杂志,可以讲古今中外名著基本收入囊中。
还有我买书不怕买重复了,古今中外名著有不同出版社的版本,知名名著故意买几种版本同时收藏,比如四大名著三国、水浒、西游、红楼梦每种应该有七八种版本,甚至同一版本好的名著如《林海雪原》、《飘》、《呼啸山庄》、《复活》等等就买有四五个版本收藏,同时重点淘来旧书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出版社的名著更多。
买书从十年前的书店买书,逐步到历年地坛书市淘书,到近些年改从网上京东买买买,最近的双十一,又开始了买书节奏。
看看京东网上书单,时髦畅销书太多,又是商业化的产品,能入我法眼的太少了,所以能买的名著书和好的有品位的寥寥无几。
今年心里有些落寞,只是挑选有品味和价值的著名期刊杂志放入购物车里。
昨天的商务部官员提倡大家尽可能储备生活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周围同事也都议论纷纷,众多说法弥漫上来,有的说疫情防控必要,有的说台海局势紧张必要,有的说蔬菜供应紧张必要,我的心里有些波及和影响。
所以,加上夫人的推波助澜,我现在网购注意力集中到生活用品和米面粮油、蔬果饮料和肉蛋酒水上来。
文艺青年的情怀一下子被柴米油盐的日子笼罩起来。两天网购突破两千多了。感觉自己就是个家庭主妇一般,配合挑选吃的、喝的、穿的,图书类反而一本没有成交下单。
这些年年末京东统计我的网购年度总结报告,每年图书类基本上是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精神食粮遥遥领先。
今年的感觉自己的网购书籍,恐怕难以占比最大了。
也对,首先要保证物质基础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不能下降。其次才是精神食粮锦上添花。
最终,还是马克思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满足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成为金玉良言。
我喜欢形容,创造物质生活丰富高质量要“顶风冒雪”奋斗打拼,精神生活的“花前月下”才能愉悦和享受。我喜欢生活中的“风花雪月”。
如今,我们不能回归过去物质短缺和饥寒交迫时代,追求小资品味和质量生活品味,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