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表层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相对应的底层逻辑。
系统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因素造成关联性影响。
今天下午参加了《培训师互动技巧专题培训》,家庭作业是写今天的学习收获。今天的收获很大,重新认识了互动技巧,学习了一些互动方法。不过,除此以外更大的收获是:我突然发现自己以往对培训的认知是错误的,对培训中互动的认知也是错误的。
说来好笑,我从事企业内训七八年了,这两年也开始做商业培训了。但对于培训的认知,近一年却在不断调整。当我跳出自己熟悉的企业内训之后,当我不断接触专职培训讲师之后,当我开始学习系统的讲师培养课程之后,我才开始从旁观者的角度、专业的角度、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这件事情。
今天,很荣幸学习了王念山老师关于培训互动技巧的专题课程。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堂关于“术”的课程,无非就是教一些技巧方法,用于活跃培训氛围。但是透过“术”这层表象,让我有机会看到了下面的“道”:归根结底,“对培训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一、认知改变
本次认知的改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培训中角色定位,各角色职责分工,培训互动的作用。
1、角色定位
在一场培训中,参与者主要有两方:老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中,谁应该是主体呢?绝大多数讲师都会回答:学生是主体。
但,在实际操作中呢?有多少老师关心过学员的客观情况、真实想法、具体需求、学习效果、相关问题?有多少老师会因此调整教案,真正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真的把学员当作主体的话,就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员的情况,就需要量身定制相应的教案,就需要有效地教授沟通、帮助他吸收,就需要反馈辅导、协助他学以致用。而不是把讲台当作自己的天下、肆意地发挥展示、单向输出。
2、职责清晰
作为讲师,我们对于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否清晰。
我们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一个学习的辅助者?
我以前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想把自己掌握的丰富系统的知识,分享给新入行的同事们。所以我的课程风格就是内容丰富,干货满满。甚至,我还有点看不上各种培训互动技巧,觉得那些东西都是虚有其表而已。
而近两年,我的旧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一个好的讲师,应该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学习的辅助者。学员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高效有效地吸收知识、获得成长。
所以,一个好的讲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提升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而其中,干货和技巧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干货则无趣,只有技巧则无料。
最好的方法是:干货+技巧=有趣又有料。进而得到最好的效果:学员高效有效地吸收到相应的知识。
3、培训中互动的作用
以前,我认为互动是可有可无的小把戏而已。有的时候,为了营造氛围而刻意为之。就如同在电视剧中插播的广告一样,刻意、生硬、尴尬,硬凹氛围。
随着这几年不断地深入学习,才发现互动是培训中的一种升级:把生硬的书面知识升级为易理解的实用信息。
我们做互动,不仅仅是为了愉悦学员、营造氛围;更是为了将抽象生硬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生动的游戏体验当中。
把抽象知识具体化解读,有利于学员理解吸收。
让学员在互动中体验理论知识,有利于学员在体验中思考。
让学员在互动中掌握并使用理论知识,有利于学员后期学以致用。
二、如何实现
以上是我本次对培训认知的3点改变。很高兴,终于对培训和培训中的互动有了一个相对更正确的认知了。
那么,要如何利用好培训中的互动技巧,辅助学员更高效有效的学习成长呢?应该至少包含以下这4步;
1、深入研究,彻底掌握
对本人教授的课程,深入系统的研究,全面彻底地掌握。至少做到:对课程结构完全清楚、对重要知识点多角度理解、对知识点的运用流畅自如。
2、广泛学习,反复练习
除了自己课程内的知识点,还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还应该学习相匹配的互动方法,降低学员的理解难度。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互动方法,以备使用。
3、不断思索,持续迭代
如何将课程内知识点和系统知识框架关联起来,如何运用互动方法,有效阐述知识点。这些合作关系,需要我们不断地思索、尝试、调整。并且在一次一次的循环中持续迭代,探索出不断优化的合作关系。
4、融会贯通,行云流水
当做到以上3点,并经过反复使用和熟悉,最终就可以达到融会贯通、行云流水的境界。相关的知识点和互动浑然一体,带给学员最佳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结语
每一种表层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相对应的底层逻辑。我以前之所以不重视互动技巧,底层原因是:因为对于培训中的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和互动的功能这三点认知错误。
系统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因素造成关联性影响。培训中的互动技巧,看上去只是一个小因素。但实际上这一个因素的变化,将带来学员角色定位、学员学习效果、现场学习氛围、训后落地实操、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