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篇今人写梅家坞的佳作,其结尾颇有情趣:“晚笛轻徊溪声远,暮云斜飞竹影深,烟雨濛濛来时路,诗声隐隐是归人。”记得当时掩卷后,不觉有点怅然。因为梅家坞虽然还是“茶旗斜矗”,“晚笛”与“诗声”却早已无处寻觅。
不过,梅家坞实在还是红尘边难得的一片清净之处。
算来,梅家坞也去了不下十次了吧,但不是组织活动,就是朋友邀聚。虽也饮茶,谈的却是俗话。纵为心所不欲,也只能随众。否则,就像是一人向隅了。但农历大雪后三日,参加一个行业作协组织的一次采风,让我真正领略了梅家坞。二十余人,男女参差,不为利聚,没有喧哗。或坐或游,随心所欲;抿酒品茶,论诗谈文。让人觉得顿时没了往日扯不断、理还乱的人生烦恼。回家后,细细品味,觉得那就是人生弥足珍贵的半日闲云野鹤。
人,真是一个非常实际又不想实际的动物。非常实际,是因为这个生命体似乎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着自己的一得一失,总是在适应时俗;不想实际,则是他又同时总想着一种更高或截然不同的企求。也许形象思维更使之然,一个浸淫写作的人,幻想就会常常莫名其妙地涌动起来,骤然间充满整个身心。总是一霎那,灯红酒绿中,想到的是明月清泉;山珍海味时,会回味粗茶淡饭;车水马龙里,羡慕起徒步登山、跣足海滩……他们总是向往山野,让只能在纷扰中讨生活的自己澄净一下心灵。青山相拥,修竹成林,山风或缓或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也可以。那么,红尘之侧,梅家坞,舍之其谁?
那日,与老友漫步梅家坞茶山小径,海阔天空,无所不聊。当谈及文学刊物之清淡,读书人似乎越来越少时,不禁感慨万千。除了学子与教书的,还有多少人在阅读呢?当然,手机阅读也是阅读,但其深度不可与纸质书同日而语。据说某权威机构每年进行国民阅读调查,有纸媒为阅读习惯的,仅为百分之五,半数国人“没有时间读书”!对还痴迷于文学创作的我等,确是更难以理解的了。
不过,我始终认为,人,除了需要孔方兄外,还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东西的。“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我辈达不到,于冷清处进行自我心灵梳理,或与三五好友同涤尘念,该是不难的。在梅家坞,我看到过这样一个雅聚:三个中老年男子,席地桂树下,一碟雪菜笋丝,一碟盐煮豆,一碟五香干,一碟云片糕,各人前面一堆花生瓜子;杯中有龙井,手中有书卷;言谈清朗,旁若无人。相较时下不少踌躇满志者,也到梅家坞坐坐,也饮酒,也吃肉,也品龙井,真不可同日而语。
古人云,茶为至清至寒之物,非清心寡欲之人,难以领悟其中真味,故有“茶禅一味”之说。来梅家坞喝茶,为的不应是消食,而是清心。最后钻进停在农家小院门口的宝马车,在二十一世纪的梅灵路上绝尘而去的,是无法理解梅家坞的。只有一抹斜阳下,散淡而行,且说且笑。继而或挤公交、或蹬单车者,或许还有几个文种,是梅家坞的知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