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第12天,书友读完第三本书《心流》,普遍一头雾水,说这本书太难了,不知讲的啥?
是时候展开一场关于《心流》的讨论了。
我一直认为:没有讨论的读书,大家还来训练营干啥,还不如听听樊登老师讲,自己看看书就行了。
-1-准备
早上班委群试水。
有三个书友报名,OK了,马上挪到组群接龙,通知6点开始,号召大家及早报名防止抢不上麦。
再私聊几个积极书友。
蔷薇获得两个最佳一定有话说;娜娜一直迷惑工作的进展;三个小队长自我动力很强,加上上一本书的良好讨论氛围,大家不谋而合。
自己准备抛砖稿。
最近在读《思考,快与慢》,大脑的运作机制和心流息息相关。结合上期讲书人大赛《奔跑的<心流>》。思考了一下午提出了两个刁钻问题做抓手:一是冥想是心流吗?二是庖丁解牛是心流吗?另外自我总结Tafff心流五元素,连李拓老师都赞不绝口,就不怕震慑不来这群爱挑战的书友。
-2-抛砖
6点一到,我宣布开始。尴尬了,没有人响应,那沉寂的2分钟,我感觉心都碎了。
我这颗可怜的玻璃心啊!突然想到《终身成长》说的,只要自己努力不就行了。
实在没人就自己分享呗,用一颗将然的心,把自己作为有用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也可以啊!
私聊了几个小队长通知开会,无聊地扔了几个孤独表情包,突然有头像闪动,铁杆粉丝七七和娜来了,我的心瞬间融化,信心回复。
照例我先抛砖:
第一个问题:冥想是心流吗?
瞬间群里炸开了锅,冥想怎能不是心流?尤其几个爱冥想的书友就差和我翻脸了。只是碍于我Kevin老师的身份,和我争辩着。就连管理组的冥想忠实粉丝鹏飞也忍不住过来挑战。
于是我引出《心流》书的5个元素,用自己总结Tafff,果真一下就震住了气氛。是啊,心流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有一个有挑战性但可努力达到的目标,这个冥想真没有啊。
我进一步说,冥想是大脑的放松休息,并不是心流。群里的书友若有所思。
第二个问题更加地出人意料:庖丁解牛是心流吗?
这可是书中讲的例子啊!怎能不是心流?
但是没有了挑战目标的庖丁解牛时真地能体验到心流吗?这次书友们没有那么炸锅,开始了理性的思考。
看到大家开始进入思考,我终于舒了口气,讨论就怕泛泛地没有深度,有思考的讨论才能让人有收获,有参与,有兴趣。
我总结自己的观点:
目标是心流的重要因素,没有目标的冥想是大脑放空,没有精进的庖丁解牛是惟手熟尔。
-3-热议
书友们的热情被点燃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有点乱啊。良好的秩序才能保证每个阶段的讨论专注在某个问题上。
我呼吁按照下午报名顺序,已经报名的优先发言,报名的讲完了,其他人再抢麦。
娜第一个发言。
她问:“我的工作是老师,怎样在工作时达到心流呢?”
大家给她出主意,有说等孩子们毕业时回来看她就会有成就感;有说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即时反馈;有说把教学当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娜最后自己得到了答案,就是从心去热爱这件事,找到教育的目标,其他的心流元素自然就会达到。
七七第二个发言。
七七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孩,她的心流体验就是高考前的复习冲刺。为了数学闭关了几天刷题,她说:“最后看完就解放啦,所以集中注意力真的很重要,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有自己不认真。”七七的经历引发了一波回忆杀,大家都想起曾经的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己,那段人生中各种知识最渊博的青葱岁月。
七七发言完,蔷薇发了一个笑脸。我打岔,“恭喜蔷薇抢到了麦!”
蔷薇就这样被我逼着开始发言。
蔷薇分享了自己利用故事写出两个最佳卡文的干货,以及自己写作进入心流的感觉。我顺便抛出了今天在管理群看到的“如何用故事写出优秀卡文”石墨文档。正好应景。
晓坤最后抢到麦。
他谈了自己对冥想的看法,认为心流是一种心的最优体验,按照这个概念,冥想当然是心流。然后晓坤分享了自己在沟通力训练营的心流体验。
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看来大家讨论都进入了心流。
中间我私信了几个钉子书友,邀请他们来组群看大家讨论并拍砖抛玉,有一个有了反应,比了大拇指。
-4-结尾
看着大家意犹未尽,但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我做了最后的总结: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讨论,
Kevin抛了两块砖,冥想和庖丁解牛;
娜娜问了一个问题,如何进入教学心流;
七七来了一波回忆杀,让大家想起高中的青葱心流;
蔷薇演示了卡文套路和写作心流,引出一部故事写作秘籍;
晓坤重释心流定义,为沟通训练营做了广告。
这就是今天讨论的心流,心流就是心到哪里,话到哪里。
唠嗑也能唠出心流,我对咱五组就是一个大大的‘服’。”
最后我结束了会议,引导大家及时打卡,开玩笑说大家每天打卡就是对今天唠嗑的最好报答,还有书友依依不舍,我只好再次总结:
“封麦了,这是一次成功的讨论,胜利的讨论,心流的讨论。
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打卡日日爆棚!
下一本书《即兴演讲》再见。”
-5-总结
🌈这次讨论会气氛不错,大家没有跑题,秩序不错,也各有收获,达到了我预计的讨论目标。
🌈不足之处,参加的书友都够嗨,但是不参加的书友不知感觉如何,尤其那几个钉子书友,不知是否能看到这些讨论,多想他们至少能爬爬楼过一遍,也一定有自己的收获啊!
不过转念一想也释然了,只要看的人、参与的人有收获,就达到了目标。就像线下读书会那样,讨论发言的只是那么几位,围观的人没有发言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啊!
再说我们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啊!人不能太贪心啊!
🌈通过讨论会,进一步坚定了我摸索出的土方法。读书打卡之后还必须要讨论,这也是训练营读书的优势。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产生火花,就像西藏喇嘛辩经那样,理越辩越明,书越辩越清。
#是以文字记录训练营的点点滴滴,供以后回忆、复盘、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