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产品对用户而言有个特点,是否使用不取决于个人,而是采购者的决策。以项目协同工具为例,我曾经用过禅道、JIRA、GITLab,还使用过teambition,每次更换都是因为更换工作,而不是为了更好的体验。
在企业中,用户已经习惯于被动的去学习既有工作流程和需要使用的工具,难以主动的去反馈和发现问题。而且一旦B端客户开始使用产生数据沉淀,要想更换工具门槛就更高了。
所以B端产品的产品经理,往往会忽略用户体验。用户参与感这个词在B端领域很少出现。作为B端产品的产品经理,对于提升用户参与感的本质更多的是指通过加强互动去洞察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替沉默的用户发声。
是否有必要提升B端产品的用户参与感呢?
这里我的答案是有必要提升的,但也要分情况。
B端产品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优先级顺序:功能可用 > 功能好用 > 功能高效 > 功能漂亮
产品功能上线初期很难估计用户参与感,这个时候连用户体验都顾不上,因为这个时候公司匹配的资源很有限
在功能稳定后,团队才有精力涉及用户参与感这个环节
这里并不是说在功能初期,产品经理就不关注用户参与感,而是要进行规划,在产品设计中潜移默化的预留一些互动模块、数据监控字段等,这样在后续开始考虑用户参与感是,RD同学不至于大改数据结构
B端产品的用户参与感到底是什么?
1 让用户介入更多的产研环节
在产研流程中,团队接触用户最多的环节集中在用户调研与产品交付验收上,比如:用户访谈、用户调研、重要功能设计前、大版本升级前后、UI设计方案有争议时、用户培训、一些定期与客户汇报沟通等等。我们可以将数据埋点和上述的场景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用户研究体系。
在整个产研过程中,让用户参与可以形成良好的上升螺旋,比如:
初期调研能够验证业务需求真伪和用户使用场景、痛点;
设计阶段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高价值的参考依据;
周期性和用户的汇报和交流,可以及时纠正产研中陷入的误区,同时也可能挖掘出新的行业需求催生出新的商机;
产品上线后利用数据埋点,获取在线数据,验证产品功能是否达到预期,为后续优化迭代提供指导,并沉淀经验。
2 用户介入参与决策与反馈
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规划中有个容易产生的误区:用户调研是直接问用户需要的功能或者让用户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会造成:
1、产品经理沦为执行层或者项目经理
2、不能帮助我们创新
3、妨碍我们发现用户真正的需求
例如,我曾经参与过ERP系统产研,在用研时,很容易被用户带入他们现有的工作流程中。最后设计上线后的产品就是把用户线下的工作流搬到了线上,或者将原有的ERP重新做了一遍。这里的误区是忽略了ERP的本质是帮助用户团队提升工作效率,优化或简化工作流。
在做用研时
不应该仅关注解决方案:
1、仅解决表面问题
2、只关心当前的用户场景
3、只对几个角色做单独的一对一访谈
而应该使用“场景描述+期望目标”来描述需求:
1、了解用户核心痛点
2、考虑用户场景的通用性,一遍覆盖其他客户的通用需求
如何设计和提升B端产品的用户参与感呢?
一般来说,产品团队处于项目的中上游,属于需求转化为开发设计任务的环节。但如果产品团队被看成知识需求转化和需求传达的工具,缺乏参与感,会引发很多问题.
首先是产品的交互体验优化优先级很低。对于付费的甲方爸爸,乙方团队会收到源源不断的新增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影响签约的直接因素,产品团队很难说服决策者投入资源来提升用户体验,开发的中心通常是基础功能搭建,而不是体验优化。
其次由销售或市场团队传达的需求,很可能影响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当需求来源非实际用户时,未经过专业产品逻辑梳理的需求,产品团队通常需要对概念进行再加工。无论是理解上的偏差还是信息的滞后性,都会影响输出的方案的质量与进度。怎样才能改善这个现状呢?
与用户面对面。对多数B端产品,“从业务到产品”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业务功能堆砌思维到寻找通用解决方案思维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对产品经理挑战很大:需要产品经理建立起与用户的同理心,还要扎根到行业中,对行业充分理解,在设计产品时,要回归到行业的本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产品功能设计时,除了关注他们的角色权限、工作流程,还需要跳出产品的框架去多了解用户的职业价值诉求。行业现状的症结点在哪?是否存在更大的优化或创新空间?反而是一些隐型的、间接性的收益可以帮助他们跳跃性的快速发展。
提升沟通和理解能力。在需求沟通到提出方案阶段,对产品经理来说需要不断深入业务、梳理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从用户场景出发,覆盖用户工作范围
2、从功能点上下游关系出发,形成业务流程的闭环
3、从行业角度出发,让功能赋予行业新动能
提高产品团队影响力。提升团队影响力的方法包括定期分享、定期公开需求池以及需求池消化情况、在公司内明确产品可量化的目标指标以及现阶段与目标的差距。
让团队成员体验产品。让团队成员变成使用者,可以让建立起团队与用户的同理心,也可以降低以后产研间沟通的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