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3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3

作者: 艺凡会发光 | 来源:发表于2023-03-01 07:46 被阅读0次

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第一章:新生活之椅子与包子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要去井的那一边看看。

易中天:井边那家药铺里,应该有椅子的。药铺叫“赵太丞家”,看来是老字号,也是大药房,还很可能有官方背景。因为太丞是太常寺太医局的长官,也就是宫廷办公厅保健局的局长。何况该局长还姓赵,说不定跟皇家有什么关系,这才被画进了《清明上河图》。

艺凡:这样的药铺用该不多吧?

易中天:不多,赵太丞家可能是专科,也可能是全科。店里打出的广告虽非包治百病,却也五花八门,丸散膏丹都有。图中来看病的女人怀里还抱着孩子,说明这家诊所没准也看儿科。

艺凡:不过,那女人似乎是坐在长凳上。

易中天: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宋是中国人坐姿的转折期。唐宋以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即便贵为天子,也是双膝着地跪坐在草席上,因此有席位、主席、列席等说法。魏晋时有了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双腿垂地而坐,在唐代也开始流行。于是五代南唐便什么样的坐具和坐姿都有,甚至还有盘腿坐在椅子上的。

艺凡:凳子和椅子大行其道,应该是在宋。

易中天:对,这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出——开封许多店铺里都有桌子和长凳。宋代甚至还有一种奇怪的坐法,就是在榻上放椅子。可见椅子取代榻,也是一场革命,而且要到将首领称为“坐第一把交椅”才算成功。

艺凡:时代精神不在榻上,而在椅上。椅上与榻上,有什么不同?

易中天:榻是席的升级版一般地说,小而低就叫榻,只能坐;大而高的则称床,可坐可卧,就像东北人的炕。实际上我国北方的火炕,很可能就是从土榻发展而来。

艺凡:坐榻如果大得像床,上面也可以放几。

易中天:桌子却是跟椅子配套的。宋以前,直到隋唐五代都没有这个词出现。因为人在榻上,无论跪坐、盘腿或斜卧,均只能使用低矮的几案。

艺凡:我们今天坐在椅子上、桌子前,是宋的文化遗产。

易中天:轿子也一样。轿子又叫肩舆,很早就有。因为它由车子演变而来,是人抬的无轮辇车,所以也叫步辇。但在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李世民是坐在榻上的;而《清明上河图》中的轿子里面,则显然是椅子,不是榻,尽管合法地普遍使用这种交通工具要到南宋高宗之后。这个变化,也延续至今。不要小看这变化,因为这是身心的解放。实际上,席地而坐是拘谨的,通常要求双腿弯曲,膝盖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双手放在膝前。头部要正,不能左顾右盼。如果是肃坐,可抬头,恭坐和卑坐则都要低头。

艺凡:事实上,使用桌椅之后,家具的尺度将随之增高,室内的格局也会相应变化,这是可以从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作品中看出的。

易中天:结果,是市井之中也遍布桌椅。从《清明上河图》看,摆放桌子板凳的地方多半是饭庄和酒家,而宋代餐饮业之发达则毋庸置疑。一般民众光顾的小吃摊供应馒头、馄饨、小菜和小酒,当时杭州城内,仅市面上常见的菜式就多达三百三十五款,还不包括鲍、翅、熊掌之类。小吃店里和街头巷尾挑担叫卖的糕点、零食和甜品,则有七十多种。但,各阶层都爱吃的,是包子。

艺凡:包子就是有馅的馒头,据说是诸葛亮的发明。

易中天:叫这名字则开始于宋,吃出花样来也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月丁酉太子诞生,真宗皇帝便蒸了包子遍赏群臣。王公大臣领回去掰开一看,里面的“馅”竟是金银珠宝。

艺凡:苏轼是有名的吃货,东坡肉据说就是他的发明。

易中天:对,弄不好便会中毒的河豚也是他的爱物。有一次,一个朋友备了河豚请他到家里来吃。一家人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这位“拼死吃河豚”的美食家做何评论,苏轼却只管吃不说话。正当大家感到失望之时,此公却喊了一句:也值得一死!

艺凡:时代精神不在刀尖,而在舌尖。

易中天:舌尖上的赵宋美不胜收,更值得一提的是服务。当时开封的各大酒楼,分工极为精细。一旦承办宴席,从布置会场到迎来送往都有专人负责。服务到位,讲究也多。比如南宋杭州的规矩,是客人进了酒肆坐下,店家要先下“看菜”,也就是样品。问清楚需求之后,再正式做出来上桌。样品其实也很精美,因此常常有外地人见了就下筷子,结果让店家暗地里嘲笑。

艺凡:土包子,就是这个意思吧?

易中天:这一点都不奇怪。一方面,在王朝时代,所有时尚都由帝京领风气之先;另方面,两宋也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经济繁荣期。这种繁荣的实况、原因和影响,将在第三章展开讨论。但可以肯定,变化是从首都开始的,影响也是从首都扩散的。京师,是全国城市的样板和标杆。

艺凡:开封和杭州,当然最有话语权。

易中天:因此,那些“首善之区”的居民,便完全可以把自己看作城里人,把其他地方的统统看作乡下人,哪怕后者是封疆大吏,前者却不过是贩夫走卒和市井小民。没错,他们是城市的主人,不管身上有没有刺青。且听下回分解,刺青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kk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