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第四章:人臣之老爹退下
艺凡:今天我们讲点什么?
易中天:公私与君臣。
艺凡:从何讲起?
易中天:鄢陵之战,当时在战场上,有个泥沼。晋国国君陷入进去了,当时少毅是驾驶员,栾鍼是侍卫长,中军统帅是栾书,栾书准备把国君扶持到自己的车上。此时栾鍼大声喊道,栾书退下!
艺凡:不救了吗?
易中天:救,但不是他救,栾鍼说,国家大事,你岂能一人独揽?再说了,侵犯别人的职权,这叫冒犯;放弃自己的职责,这叫怠慢;离开本职工作岗位,跑到别人这里来,这叫捣乱。
艺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易中天:对,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意义深远,栾书不但是中军统帅,而且是栾鍼的父亲。
艺凡: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教训父亲?这是不孝吧?
易中天:完全符合礼仪。首先,这是在国君面前。君前无父子。其次,栾书如果把国君转移到自己的车上,就无法再行使统帅职权。第三,栾鍼的职务,是车右。按照当时的制度,车右的任务原本就是“备倾侧”和“备非常”。栾鍼该做的事,栾书岂能越俎代庖?
艺凡:“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有先后。公私不能两全,则先公后私。忠孝不能两全,则先忠后孝。
易中天:对,而且为了让儿子尽忠,做父亲的往往要委屈自己,甚至牺牲生命。比如狐突。
艺凡:狐突是谁?
易中天:狐突是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在晋献公时曾担任太子申生的驾驶员。献公去世后,国君是惠公。惠公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是为怀公。怀公很清楚,当时晋国的人心所向和众望所归,其实在公子重耳。重耳流亡国外,狐突的儿子狐毛和狐偃追随左右,实在是怀公的心腹之患。于是怀公把狐突抓起来做人质。

艺凡:要挟呗,让你的儿子回来。
易中天:对,狐突拒绝了,理由是,君臣关系,并不是可以随便建立的,因此也不能随意改变。成为他人之臣,首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简策上,叫“策名”;其次要向人君敬献礼品,叫“委质”。
艺凡:以身相许,忠贞无贰,永不变心。
易中天:春秋时期有两种关系:公私与君臣。职务对职务,是公私;个人对个人,是君臣。君臣关系高于公私,也重于公私。因为不能效忠主公,也就不能效忠国家。因此,必须先忠君后报国,哪怕那人君并非王侯,甚至流离失所。这就是狐突他们代表的主流观念。
艺凡:狐突的下场是什么呢?
易中天:被怀公杀了。
艺凡:那怀公的下场呢?
易中天:第二年春,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护送下回国,是为晋文公。为此,诸侯们举行了盟会。盟会的主持人,便正是狐突的儿子、重耳的舅舅狐偃。至于怀公,在重耳启程后不久就逃出国都,后来又被谋杀,只做了三四个月的国君。
艺凡:怀公不是长子,也不被拥护,怎么当上国君的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血案早已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