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83455/769dcf2a254e9030.jpg)
重新审视这两堂课
20211104,农历九月三十,星期四,晴,气温16~23℃。
捡拾这一周里听的两节课,同课异构的《麻雀》,重新审视与琢磨。
课堂上,老师能够抓住老麻雀形象,带领学生潜入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与感受老麻雀的果断坚毅、奋不顾身的母爱形象。老师带着学生慢慢读,细细品,缓缓感受与咀嚼作者传情达意的方法,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多维度,感悟老麻雀形象及传递出来的强大力量。
可是,我始终认为课堂设计以老麻雀形象为主线,引导细读品味它的母爱形象,而猎狗的凶猛与强大却不涉及,只是在读到结尾猎狗向后退时,呼应先前的猎狗形象,这样的设计是不甚合理的。强弱对比,更能凸显老麻雀的救子心切。如若它还有别的办法,它就不可能“像块石头似的落在地上”,“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之所以如此决绝与奋不顾身,只是“救子心切”。这一点,老师忽略了,无论是板书,还是课堂呈现都没有涉及,更没有着重引导与感悟。教材可以取舍,可以重新剪裁与重组,但就这个文本而言,这样的取舍让人觉得可惜。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它不是一个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将课堂习得的“看、听、想”多维度描写方法予以落实,当然也包括环境描写与对比衬托。但在这堂课上,这些都没有予以呈现。所谓的随堂练笔,这两节课上都没有得到落实,还是设计与实施两张皮。另外围绕“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写爱的故事这个练笔,这些角度的也未必适合每一个故事,旁观的可能适合,而亲身经历的,更多的应该是体验与感受。
另外,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确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推敲揣摩,品读感悟,不能只让一个学生说说就ok了。语文学科,阅读体验与感受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囿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引导学生交流点到为止,而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交流,体悟文本关键词句中蕴含的言下之意及情感表达。
我们唯有深入研读教材,认真揣摩、深刻领悟文本内涵,才能多角度、深层次引导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也才可能及时捕捉精彩生成。
取悦自己
随着心的方向走
看到别人的光芒
也知道自己的耀眼
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