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之前,让我来做个小调查,在学生生涯中,你是否遇到过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看起来好像不用怎么努力成绩却总是非常好?也许你还向他请教过如何学习,他的回复基本都是“我没有学习啊”。
真的有人不用学就可以有很好的收获吗?当然有,但这是小概率事件。
他强调自己没学,其实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在作祟。固定型思维的人更愿意获得对于自己天分的夸奖,而不是对于努力的夸奖,因为对自己天分的夸奖才能显得自己与他人不一样,但这种模式往往会给自己的人生埋下隐患,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人的思维模式有哪些
从心理学上看,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这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心理学家曾做过一组脑电波测试,固定型思维的人,当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对或错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们在得到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没有表示出丝毫的兴趣。也就是说,固定型思维的人更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正如开篇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从来都不学习,但是他成绩很好。其实,他有可能在家里默默努力,但是他更享受的是别人夸他不努力也考得好的感觉。他可能顺利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很棒的大学,最后却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因为他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份不怎么努力就可以干得好的工作。
“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同样的脑电波测试,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高度关注的是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成长对他们来说是第一要务。
那么,人是不是可以被简单地归类为固定型思维的人或成长型思维的人呢?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孔子所提的“君子与小人”都是人身上所带有的人格,君子和小人还能实现相互转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因为迟到了被领导点名批评,过了一会又进来一个迟到的人。君子会替他感到遗憾,小人会觉得有点庆幸。我想大多数人会感觉到庆幸,这就是“小人”的心态在作祟。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也是人身上都会出现的思维,只不过有些事情是固定型思维占主导,有些事情是成长型思维占主导。我们要关注的是: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二、成长型思维具有哪些优势
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具有哪些优势?
樊登读书会的发起人樊登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小时候我们学中文学得特别快,那是因为当时我们不怕丢脸,错了就改。而长大后我们学英文学得特别慢,那是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嘲笑,甚至有些人关起门来学英语。
成长型思维的人从来不怕自己被嘲笑,从来不怕暴露自己有多么的努力,这类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相信能做得更好。他们相信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固有的能力,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看待事物的大局观,在遇到任何挫折时都能向前看,以实现终身成长。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最大的优势。
三、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需要两个维度的努力与配合:第一:教师层面的努力。第二:学生层面的努力。
第一,教师层面的努力:
(一)推翻教师的传统认知
老师们在接手到一个成绩较差的班级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担忧“他们能学好吗?”,这就是教师传统的认知。
1988年美国有一部电影《为人师表》倍受关注,这部电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洛杉矶的加菲尔德高中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学生几乎放弃自我,老师们也是无可奈何地感叹“他们能学好吗”?直到来了一位新老师杰米·埃斯卡兰特,这位老师首先思考的是“我应该怎么教他们”、“怎么样做才能让他们学得更好”,而不是“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教会了这群学生微积分,还在全国数学考试中成绩遥遥领先。
显然,杰米·埃斯卡兰特是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老师,并用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创造了一个奇迹。如果杰米·埃斯卡兰特一入职也发出“他们能学好吗?”的感慨,那学生的成绩不可能好转,这个奇迹就是从推翻教师的传统认识做起的。
教师们要尝试不再纠结于“我的学生能不能学好”这个结论性的问题,多思考“我怎么样做能让我的学生学好”,要相信任何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获得相应的能力,推翻这一传统认知,教师在教育这份事业上也将更有动力,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二)改变对学生的表扬用语
从幼教阶段开始,教师们常用的表扬语是“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有天赋”、“你太有才了”等等,实际上这样的表扬语无形之中会把学生培养成“固定型思维的人”,因为这些表扬语非常容易让学生误以为:“我的成功是因为的聪明和我的天赋而不是我们的努力”。
分享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小郑对历史学科毫无兴趣,她的历史成绩在年级基本上是倒数的情况,和她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她固有的一个观念“历史要靠理解的,背也没有用,一定要有天赋才能学得好”,可见她把自己学不好历史归因于没有天赋、理解不了。
当时我反问了她两个问题“理解的前提是不是得有一定基础知识的”、“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记下基础知识难道不需要用尽各种办法去背”。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尝试将每节课学的基础知识背下来。之后,当在课堂上遇到涉及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要素时,我会提问她,当她能回答出来时,我会立马夸她“背得很认真”、“最近特别勤奋”、“你找对努力的方向了”、“哇,你一定非常努力”等等,在这样的互动与训练下,她积累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慢慢地不断构建出知识网络,结合历史事件的时空要素,她已经可以联系起事件爆发的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这就是“历史理解”的能力。她对历史学科已经充满兴趣,她的成功甚至带动了班上其他同学向她学习。
教师们要改变表扬用语,比如“你真勤奋”、“我看到你努力之后的进步了”、“这件事情你很用心”等等,表扬学生努力的过程,让他们明白“我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努力得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面对挫折时可以迎接挑战,进而享受成长的过程。
第二,学生层面的努力:
(一)接纳自己的固定型思维
首先,学生得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所认识,要明确: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尤其要承认并接纳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只有接纳了,才可能扭转与改变。
(二)分析固定型思维的诱因
接纳是分析和了解的前提,分析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只有分析了固定型思维的诱因,才能更好地避免固定型思维的出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公布考试成绩”,这是最容易辨别学生是“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思维”的方式,固定型思维的学生一般是比较重视自己的排名,当他们发现排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答卷上出现的所有错误都已经不重要了,这是很不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分析这一思维出现的诱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为什么我的会重视排名?②排名能给我带来什么?③这场考试的目的是什么等。理智分析这些问题,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比如排名可以让我获得家人给的奖励”、“排名可以让我开心几天”等,仔细琢磨,“得到一点小奖励与开心几天”就是我最终极的需求吗?当你发现这些都不属于终极需求时,避免固定型思维出现就不难了。
(三)制定成长型的计划
别急于否定自己的能力,别把一切归因于我没有天赋学好某一科,你需要的是制定一份具体的计划。我是这样定义成长型计划的:首先,成长型计划是具体清晰且可操作的计划。其次,成长型计划存在明显的层级特点。
“明天我要完成一篇阅读理解”、“明天我一定看完这本书”,并且发誓一定要完成任务。研究表明,誓言,甚至是强烈的誓言往往是没有一点用的,因为“明天之后还有明天”。
那得制定什么样的计划才行?举个简单的例子“明天下午3点,我要在教室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完成后自行校对答案,不懂再问同学”、“明天下午6点我要在楼道里自觉背送4个单词,背完默写下来再自行检查”。计划要做到以下4个维度:①你要在何时实行计划?②你将在哪里实行计划?③你准备怎样实行计划?这会让你保持高效的行动力,当然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成长型计划还要有层级特点,“第一周,我要每天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到“第二周,我要每天完成2篇阅读理解” ;“第一周,我要每天背4个单词”到“第二周,我要每天背诵6个单词” ……以此类推,逐步加量,逐步突破。
(四)付诸实践
制定完计划的下一步就得付诸实践,实践的过程也是调整的过程,节奏要跟紧,但不要太快,没有人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四、小结
每个人都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体,成长型思维的优势要远大于固定型思维,所以培养成长型思维是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塑造而言,需要教师与学生双向的配合与努力。教师得转变传统思维与改变表扬用语,学生得接受自身的固定型思维并进一步分析固定型思维出现的诱因才好更好的避免,最后要制定成长型计划并将其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不断调整,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