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三个故事的读后感放在一起写,原因有二,一这三个故事在一本书上,我是一起看的;二可能是一起看的原因吧,总感觉这三个故事的底色很相似,风格也很统一,适合一起写。
从《叙事》说起,这是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我”偶然知道奶奶是被日本人强暴才生下的爸爸,于是关于血统的痛苦在“我”心中蔓延开来,此时妻子正有孕在身,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将是日本人的后裔,更加剧了“我”心中的痛苦、纠结与挣扎。故事采用的是回忆加倒叙的手法,我看的时候总是思考着奶奶是被强暴的还是和日本人恋爱偷吃禁果呢,如果是后者,我想我会略感欣慰一些,这个故事也会因为爱情的存在而更加温情一些,但是没有,我幻想的粉色气泡终究是多余的,也许这就是毕飞宇的风格吧。奶奶“婉仪”就是被赤裸裸、恶狠狠、毫无征兆的强暴了。说是毫无征兆,但书里关于那盏灯的描写着实让我难忘,罪恶的种子就在那忽明忽暗的烛光里悄悄埋下了。
“堂屋里的蜡烛娇羞如圣女,静静地秉照夏夜。张妈注意到坂本、婉仪、客厅里的红蜡烛及其偶然地串在了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在坂本与红蜡烛之间,婉仪的青春轮廓被红蜡烛照亮了”很多次,在健身房骑单车的时候,我看到墙上忽而明亮忽而黯淡的绚丽彩灯时,总是不自觉的会想起这一段描写,当时的婉仪一定温婉贤淑、美丽动人。我侧脸看向昏暗的不停变换的灯光,企图能让脸上的轮廓看起来有那么一丝深邃感,体会一下当时婉仪的神态与坂本的心动。可惜单车室太吵,一瞬间的遐想总是被放着摇滚的音箱淹没,大脑中宁静温情的画面与单车室热烈喧嚣的冰火两重天让我如痴如醉,也许这就是看书的福利吧,能让我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到一种神奇的感觉。
我对《青衣》的期待值是比较高的,仅次于《玉米》,因为我不止一次在知乎上简书上看到过这本书的推荐。看完觉得还是没有失望,依旧是一个心酸的故事,筱燕秋简直就是一个悲剧的化身,从她的长相和唱腔中就给出了暗示,气质清冷,自带幽怨。看到筱燕秋的时候,我总是自动联想到杜鹃,可她比杜鹃更哀怨,筱燕秋最终还是化身嫦娥飞天了。故事写的很好,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烟火气儿,筱燕秋死了,那她的老公怎么办、女儿怎么办,这不是留下了一个悲剧的家庭吗,她一心一意追求事业,这些就这么轻易的不管不顾了吗。写到这,我想到了前两天看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也是为了爱情抛弃了家庭,为什么悲剧总是围绕着女性?当然,这是后话,等我写影评的时候再详想吧。
《雨天里的棉花糖》,这个名字貌似甜蜜的像某个偶像剧,但内容可是彻底的悲剧。全文围绕着红豆,这样一个温柔的男人。他不喜欢像大多数的小男孩一样打闹,不喜欢舞枪弄棒,他喜欢秀气的小玩意,喜欢拉二胡,沉迷于音乐。这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但他却因为这样的性格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全家人都以为他战死沙场,可他却回来了,带着满身的伤痕。可家里人却希望他哪怕死在战场,留一个报效祖国的好名声,也不愿再看到他这般模样。
他最终还是在纠结痛苦中死去,亲手杀死了本该早已死去的自己,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救赎吧。不明白如此悲伤的故事为何要取如此甜蜜的名字,为了反衬,还是有某种隐深的含义,我也懒得去挖掘了。
总结一下吧,毕飞宇的书也看了好几本了,从最初的《推拿》、前段时间的《玉米》,再加上这三本书,一共五个故事了,各个是悲剧,尤以女性悲剧居多,似乎每个女人都逃不掉嫁人怀孕苟且生存的悲剧命运。这让本来就恐婚恐育的我可如何是好!
读得多了,就会感觉到作者的写作风格,读《玉米》的时候,几度恍惚,好像又回到了《推拿》的感觉。考研期间偶然听到毕飞宇的一段音频,让我热血沸腾了好久,所以对他的文字我始终是有好感的,可悲伤的故事总是不能一直看的,要不然总觉得心头被一层愁雾罩着。虽然知道只是故事,但还是忍不住的去替故事中的人物悲伤、难过、担忧。是时候看本轻松诙谐的小故事了,冲散一下心头的薄雾,见见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