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1 致良知课堂【中庸常见误区—-1、“中庸”就是老好人
我们大概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两个人为某个观点争执不下,拉某人来做裁判。
一人问:“我讲得对不对?”
答曰:“好像是的,差不多吧。”
另一人问:“我的话在不在理?”
答曰:“仔细想想,说得对啊。”
两人追问:“所以你到底赞同谁呢?”
答曰:“都对都对,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呀……”
于是,旁观者感叹道:“这个人,真是‘中庸’啊!”其实,这是把“中庸”理解成了和事佬、墙头草、老好人的处事哲学,认为模棱两可、圆滑妥协、谁也不得罪就是“中庸”。就像一个水晶汤圆,推过来是圆的,推过去也是圆的。
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不少人对“中庸”大加批判,有人如此讽刺道:
“中国人素以‘中庸之道’为至理明言,为人处世讲究‘中庸’,要小心翼翼,不能得罪某某人,做事最好能来个顺水人情……自命处世老练圆滑,殊不知倒腾出一锅‘酱缸文化’。”
然而,这已经完全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南怀瑾先生,曾在讲授《中庸》原文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庸的中心、方法,只有两个字:至诚。”
《中庸》的心法,就是“诚”字。略举几句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即是天之道,每个人的天性原本真诚、良知原本清澈,但是被灰尘所遮蔽;恢复这份真诚,就是我们作为人需要践行的道。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如何提升自己这份真诚呢?选择他人善良的品质,然后固化为我们自己的品质。这就是功夫。
“诚者自成也。”心中有了这份真诚,自然就能成事;“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要想把事做成,这份真诚要贯穿始终。没有真诚,双手就松弛,决然不能成事。
做人的基础就是真诚,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都是基于一颗真诚恻怛的心,没有真诚,哪有人生?
再回头看所谓“老好人”,表面圆融和气,背后却是一颗不诚的心。看似收获了“好人缘”,却因为“墙头草”的表现,失去了他人对其人格的尊重,最关键的是给自己的心注入了水分,泡软了人生的地基。
心中的伪多一分,诚便少一分。这样看来,“老好人”与中庸的真正心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充其量是“庸俗”而已,怎么谈得上“中庸”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