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子对“中庸”的赞美

朱子对“中庸”的赞美

作者: 杨金社 | 来源:发表于2020-09-20 21:58 被阅读0次

在《中庸》一书中,朱子把“中庸之道”从多个方位进行赞美,目的就是要人们都能尊崇中庸之道。

“中庸”,即“中和”,这是儒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在《中庸》第一章“纲领”中,朱子就从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应该说“中庸”就是《中庸》一书的主题。

朱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欢喜、愤怒、悲伤、快乐是人之常情,当这些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人的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是不偏不倚的,这就叫做“中”。

但人人都有喜怒哀乐,而这些情感必然会表现出来,若表现出来的时候,是有节度、符合常理地表现出来,不是太过,也不是不及,能够合乎自然的道理,这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所在;和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贯通的大道。能够达到“中和”,那么天地间就万事和顺,就各得其所,万物也就能生长发育了。

“中”与“和”两者相互协调的话,便是达到了“中和”,即中庸的境界了。如果大家都遵守中庸之道,都心平气和,那么,社会就井然有序,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也就是“平天下”了。

朱子把“中庸”比做天地和万物离不开的东西,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赞许和崇拜。

在《中庸》第二章“知人”一文中,朱子把中庸之道看作是一种为人行事、立身处世的正确原则。

这种处事原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只有那些注重自身修养,拥有良好品性的人,也就是朱子心目中的君子,才能真正把握中庸原则,始终秉持中庸原则,运用中庸原则来处理各种事务。

而那些不注重品德修养的人,也就是那些小人,往往不会秉持中庸之道,处理事务时,无所顾忌,甚至肆无忌惮,往往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中庸》第三章“正心”中,朱子又借孔子的话,把中庸之道比做是人生修养中的“至德”,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境界。

在《中庸》第十章“明道”中,朱子又借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信守中庸之道的君子,不偏不倚,在仕途和顺时,不会随波逐流;在人生不顺时,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主张。

君子的中庸之道,还体现在坚定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在《中庸》第十七章“知天”中,朱子再一次借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中庸之道对人生具有显著的功用。

朱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任何人只要从内修炼做起,不断强化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身德行和才能,并秉持中庸之道,就必然会获得自己所应该获得的一切。

在《中庸》最后一章(第三十三章)“正心”中,朱子则是借用《诗经》中的诸多语句,来阐述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中庸之道可以无声无息地化育万物。

如果这个境界太高,一般人达不到怎么办?

朱子又提出了比最高境界次一等的“轻如毫毛”的境界。

人们秉持中庸之道,有如清风细雨,沁人心脾,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化,修炼好自己的德行。

总之一句话,朱子在《中庸》一书中,苦口婆心地说“中庸”的好处和重要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都奉行“中庸之道”,秉持“中庸之道”,尊崇“中庸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子对“中庸”的赞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ks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