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18.6万字,摘要占比5%
1、书的类型
实用型
2、书的主题
教你如何更好的做决策
3、书的结构
分为两部分,前8章介绍21种谬误。
后四章介绍三种论证推理。
建议先阅读第12章,然后看各章节末尾的总结,最后根据兴趣选择阅读。
21种思维谬误
相关性谬误
1. 诉诸人身的谬误——试图通过讨论立场的来源而不是针对立场来反驳论证。
2. 稻草人谬误——通过歪曲对方的观点来驳斥对方。
3. 虚假的两难境地——试图提供难以接受、难以企及或难以置信的选项,结论只能从这些选项中择取。
4. 错置举证责任——通过把举证责任推给对方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立场。
5. 乞题——把待争议的论点重新包装成“证据”来出示。
6. 诉诸情感——通过煽动我们的情感来“支持”论点,而不是给出真正的论证。
7. 无关结论——难以归为上述各类的相关性谬误。
非演绎谬误
8. 概括谬误——仓促概括、从例外中概括。
9. 弱类比——根据事物间有争议或不重要的相似性提供论证。
10. 错误地诉诸权威——试图通过援引非权威的消息来源支持主张。
11.错误地诉诸公众——引用公众意见来处理无法由公众意见解决的问题。
12. 求因果关系的谬误——认为先后相继的事件之间,或两个同时出现的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
13. 滑坡——未经证据支持地警示某些事情会逐步发展出一个不受欢迎的结果。
14. 无法检验的解释——基于无法检验的解释表达观点。
形式谬误及语言谬误
15. 三种形式谬误——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中项不周延。
16. 模棱两可与歧义谬误——同一论证中多次出现的某语词或短语可以做不同的解释。
17. 合成与分解谬误——把某物的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征错误地归为整体特征,或是相反。
18. 混淆解释与理由——假定解释某事件发生的方式或原因,试图为该事件提供理由或辩护。
19. 混淆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未能注意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同真但可以同假。
20. 一致和不一致——前后矛盾的信念是不一致的,但这并不构成对所持任何信念的反驳。
21. 误算概率——错误组合独立事件的概率、赌徒谬误、忽略先验概率与错误归纳换位。
>> 所谈论的类都是非空的,即在直言命题的标准形式中,主项和谓项所表达的类中至少有一个成员,这个假设被称为存在假设(existentialassumption)。
◆ 9.5 直言三段论
>> ·直言命题有四种标准形式A、E、I和O。
·可用维恩图表达四种标准形式直言命题。
·可以把日常语言的表达转换成标准的直言命题。一些转换的经验法则:
▪“只有”(only)所修饰的语词转换为A命题的谓项。
▪“唯一”(the only)所限制的语词转换为A命题的主项。
▪“无论何时”所连接的通常是表达时间的A命题主项。
▪“无论何处”所连接的通常是表达地点的A命题主项。
▪关于个体的陈述应该被转换成A命题或E命题。
·对当方阵图表达了相对应的直言命题间的逻辑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直言命题间可以进行三种运算:换位、换质和换质位,其中一些和原命题等值,另一些不等值。
·直言三段论是否有效可以通过维恩图检验,也可以通过规则来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用规则检验时要关注词项的周延性以及命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 10.2 用符号表达复合命题
>> 我们看到一个教派在用于拯救信徒的小册子上印着上面的文字。请注意,所谓引自《圣经》的文字并不是说:如果你相信,就不会下地狱;它说的是:如果你不信,就会下地狱。
◆ 10.5 演绎
>> 本章总结
·逻辑符号、各逻辑符号的真值表以及与逻辑符号相对应的自然语言连接词“并非”“并且”“或者”以及“如果……那么”。
·真值函数的符号形式也可以表达电子集成线路,因为句子的“真”和“假”可以对应于线路的“开”和“关”。
·可以通过四个逻辑符号和代表命题的字母来刻画自然语言句子的符号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等值刻画。
·通过真值表法和简化真值表法可以确定一个给定的真值函数论证是否有效。
·通过建构演绎推理可以证明真值函数论证的有效性,所运用的规则包括有效论证的基本规则以及条件证明规则。
◆ 12.1 价值判断
>> 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道德价值判断。说一部电影很棒是对电影的评价,但不是道德评价。说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味道好是在评价口味而不是道德评价。
◆ 12.2 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
>> 从道德上说,你自己的快乐并不比别人的快乐更重要。道德上最佳的行为并不总是能最大程度地增加你的快乐。
◆ 12.4 法律推理
>> (1)在个案中适用法律及解释法律;(2)法律应该是什么。通常,法学家和职业律师对前一类问题更感兴趣,法哲学家更热衷于后一类问题。
>> 第一种就是,X行为是不道德的。法律道德主义(legalmoralism)的基本立场就是,法律应该认定不道德行为是违法的。
>> 被称为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禁止X行为唯一的合法基础在于X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
>> 第三种证成法律的理由是法律家长主义(legal paternalism)。
>> 冒犯性原则(offense principle)认为,如果X行为对他人具有较大的冒犯性,那么禁止X的法律就可以得到证成。
◆ 12.5 美学推理
>> 八个美学原则
>> 1. 含义深远或启迪真理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2. 能够表达其文化或传统的核心价值或信念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3. 有助于带来社会或政治变革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4. 能使体验或欣赏的人感到快乐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5. 能够给人带来有价值的情感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6. 能够带来特定的非情绪性体验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7. 拥有某种美学特性或展现特殊美学形式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 8. 对象是否具有美学价值无法给出论证理由。
>> 对特定艺术品的各种评论之间是否没有良莠之分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二:(1)对特定艺术品的评论引用了美学原则作为思考框架,基于所引原则,评论理由就有相关和不相关的区分;(2)即使理由是相关的,如果将原则运用于作品时有失真实,依然不是好评论。
>> 本章总结
·价值判断是陈述价值的命题。
·道德价值判断陈述道德价值。
·一些语词,尤其是“必须”“应当”“对”“错”及其反义词,常常出现于道德价值判断中,虽然这些词也具有非道德的语义。
·与其他类型的推理不同,道德推理的结论是道德价值判断。·包含价值判断的结论不能从不含有价值判断的前提中得出,换句话说,不能从“是”得出“应该”。结论中含有价值判断的论证的前提中暗含有一般道德原则作为未表达前提。
·对前提中的事实无争议却对结论的道德判断有分歧,说明分歧根源在于普遍道德原则。
·人们有时在道德观点上不一致:对待相同情况就像是对待不同情形,甚至说不出两者究竟有什么重要区别。
·当两个或更多看上去很相似的情形被区别对待时,区别对待者就负有举证责任,他必须解释各情形到底有何不同。
·道德推理通常具有特定的思考框架或视角。西方流行的视角包括:后果论、功利主义、伦理学上的利己主义、义务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绝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和德行伦理。
·通常,汇集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对道德问题的相似解决办法。
·弄清我们自己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慎思时聚焦于相关考量。
·法律推理和道德推理相似,都具有规范性。·法律研究致力于证成规制人们行为的法律。
·法律道德主义、伤害原则、法律家长主义和冒犯性原则是证成法律的主要理由。
·判定法律在何时何地适用的问题,往往要求把模糊的问题具体化。
·判例是一种类比论证,通过这种方式,当前案件可根据以前案例所决定的指导原则来判决。
·给定个案能否援引判例,取决于两者的相似程度。
·美学推理是在交织着事实和价值的概念框架内做出判断。
·美学价值常常被认为是发挥某种功能的能力,比如产生快乐或促进社会变化。
·另一派认为,美学价值由艺术作品中特定的美学性质或形式来界定。
·还有一种观点把美学判断看作品位的表达方式。
·关于美学价值的合理论证帮助我们以变化或扩展了的方式去观察、聆听或感知艺术,并加强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提供了支持某种美学判断理由的评论家,通过与他人分享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和他人达成共识。我们分享这种美学感知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在美学价值观上达成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