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虎:饼香飘出“稷山”情
稷山,是山西南部的一个名县,是五谷之神“后稷” 的诞生地和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我们万荣县东部、东北部接壤。但早先和我们这里交通不太便利,因此一些风俗习俗、方言土语差异很大,我虽去过几次稷山,但都是去办一些事,对这里的很多很多都是陌生的,唯一能让我牵起情怀的是这里有我两个同胞兄弟。
在弟兄四个中我排行老三,七八岁时听母亲说我还有一个兄弟和老四是双胞胎,因为当时生活困难父亲通过战友把才一岁的老五送到稷山县翟店村了,离我们三十几里,从此便再无音讯。
有一次父亲用自行车带我去稷山医院给我看眼病,路过翟店村他提到此事,但老五长啥样子只能是我的幻想而已,估计和老四很象吧。
后来老四大学毕业后工作分配到稷山县法院,娶了个稷山媳妇说一口流利的稷山话很是好听,但说得很快有时让我们听完还得反应一下。他们两个孩子现在也已经成年了,也都是一口标准的稷山腔,听他们说话很是开心,稷山话语调细软、后音很土,听起来轻松流畅、幽默风趣,我们经常逗孩子说话可就是一句也学不会。
我27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从桃树地回来、后面跟着一个小伙子,父亲给我说了一句:“这是你五兄弟”,我马上没有反应过来是哪个五兄弟,那小伙就自我介绍“我是老五,送给翟店的那个”,“啊……”我没想到五兄弟这么容易就找到了,曾经“梦里寻他千百度”,没想到“他在灯火栅栏处”。
互相了解后才知道父亲把老五送人后还转了个手,小时也吃了不少苦,后来在新绛县学会了打饼子、煮麻花,手艺还很独特,结婚后打听到我们,真的是历尽坎坷、终有所属。
可能是小时候吃了不少苦的缘故吧,老五长得比老四瘦一点低一点,所以老早就有个小名叫“小片”,她的饼子是受过名师指点的,做工精细、用料独特、味道奇香,又大又实惠,名曰:“油酥千层饼”。所以他后来走过的地方饼子生意都很红火。再加上老五在稷山长大受那里的风俗影响很重,说话也是一口稷山腔,幽默风趣,善于和人沟通,因此饼子生意也做得春如人意。
随着他们两个孩子的长大,为了便于孩子念书和照顾老人,十几年前他就不在外奔波了,回到把他拉扯大的养母身边、回到他从小长大的家乡故园,打起“小片饼子”的牌子,由于他的饼子味道好、大且实惠,生意也特别好。稷山人很善于做生意,老五很早就接触到生意人,很有经商头脑。他读的书少点,这使他在很多方面也吃过不少亏,但他的“小片饼子”却在当地街坊早已是美名远扬、家喻户晓了。
如今我们弟兄几个也都是爷爷辈了,但却兵分三路,大哥二哥在老家种地打工,我几乎常年在外工作,老四老五虽然不住在一块却都在稷山,也许这对双胞胎天生与稷山有缘,不管送不送人都和稷山形影不离。但在我们和父母的心里,老五总是个心病和牵挂,毕竟他小时受过的苦和我们不同,经历和习惯也和我们不同,受过的父母之爱也少些。
稷山,这个古老的县城经过千百年血与火的洗礼,无数次的风雨变迁依旧在延承着它无尽的风脉,依旧挺拔地雄立在晋南大地。“小片饼子”飘出来的浓郁香味融合着那些古老的传说、悠久的文化、美丽的故事,不仅散发着稷山人的勤劳、聪明和智慧,也凝聚着稷山人的诚信、仁义和友爱。兄弟俩把他们的青春挥洒在后稷的故土,用热血和稷山人民共同实现着明天美好的梦想……
2017年6月21日 写于北京
王德虎,山西万荣县东孝原村,1968年生,网名:潇洒的风,爱好书法与写作,陶冶性情,感悟人生。随笔作品有:《母亲的背影》《老屋印象》《舞台人生》《父子之间》《烈火焚烧话水泥》《修地的启示》《家》《王勃文韵》等三十多篇文章发表于杂志和公众平台。
微信: wdh83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