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毕业,泡过无数的图书馆,有图书的咖啡馆,茶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约一半的人,来图书馆就是为了睡觉。有的看看睡睡,有的干脆一睡不起,恨不得将三张椅子并做一张床来睡。
其实说实话,我也曾经是图书馆的忠实睡客,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摊开的书当作枕头垫脑袋。咖啡馆还好一点,至少听见有人时不时说句话你还不会觉得困,然而图书馆就不一样了,万籁俱寂,一低头,仿佛世界为你安静,而这时候要是不睡上一觉,简直对不起这么美好的气氛。
然而必须承认,这就是在为自己看不进去书而找借口。说好的增长知识,说好的提升文学素质,一到图书馆,立马露出了自己是个庸俗的本质。《追忆逝水年华》的含蓄不如《择天记》的适口,但很明显前者要更有营养一些,怎么办呢,硬着头皮啃名著吧,可是真的好难。
《石头记》的服装,摆设,人物细腻的对话,一个眼神一句诗都有着不得了的信息量,一不留神就感觉和前面的内容衔接不上了。《蜃楼志》算不上名著,但不要脸地说一句,真正让大多数人多瞄几眼的部分是在赫老爷那些男宠,馨姐勾搭小白脸顺带坑卖了小妹,还有官场深水区那些个事儿。广州十三行,清代民俗那些我读着读着就没兴趣找了,末了假惺惺地总结一句:“呜呼哀哉”!
阅读的“舒适区”很容易将人完全困住,以至于一阅读到《梦的解析》这种冷着脸将科学真相摆出来给你看的书籍,很多人就有种“XX原来这么高深啊”、“字能认得但到底在分析些什么”的退缩、盲目崇拜情绪——为什么会盲目崇拜,那是因为大部分看过弗洛伊德但没看懂的都不太会承认出口,也不会再努力看下去,通常也会来一句:“《梦的解析》啊,写得很玄乎呐!”
所以,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把图书馆当旅馆,为了自己能多啃些“硬干粮”,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
1、将你认为的“名家著作”分成两大类:你喜欢的,和你需要看但不算很喜欢的。
这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在浩如烟海的著作面前,你不再失去选择权利,你也不会因为某篇鸡汤文提到的“人生必读30本书”而真的傻兮兮去读那三十本书。选择你爱的,便是遵从你的心,选择你需要的,那就代表着你一旦啃下来,会获得实质上的收获。
2、面对你需要但并不很喜欢的那一堆名著,你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为了你能顺利啃书,你可以在脑内搜索一下,你最近需要怎样的知识。打个比方《楚辞》令你文采风骚,《诗经》令你深情款款,《纯粹经济学要义》令你能有效地规划时间做事,并且里面的名词能使你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精神分析》能擦亮你的眼睛去看清别人的内心,《三国志》助你获得更细致的历史素材,无论是写文案还是豆腐块都大有作用。
3、在“喜欢”与“需要”之间做一个时间规划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喜欢”这一部分必将占用你大部分的时间,以致根本停不下来,这样一来你的“需要”怎么办?你要清楚知道“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你不可能同时看两本书,同时,在心中明确看什么书会让你的身心保最大的“机会成本”。比如说:你喜欢《魔戒》,但需要的是《权力意志》为你的专栏做准备,这时候你需要有个概念那就是,你到底想要获得什么?
大学是个看书的好时光,而毕业之后需要的知识骤然增多,而看书的时间寥寥无几,所以,珍惜吧,骚年们!
图片源于网络图片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