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层面上,俄狄浦斯已成为了国王,哈姆雷特本应该成为国王。
是与不是、像与不像、会与不会。
有时候,好像没那么多所谓, 所有的遭遇和痛苦,都无法被生存本身所掩饰,与其挣挣扎扎的生存,不如痛痛快快的毁灭。可人与会被毁灭的芦苇一样,看似有无限的选择,其实有限得很,那就轰轰烈烈的毁灭吧! 起码证明我在这世界存在过,是会思考的芦苇,在被宇宙的闪电击中后,天地的雷电摧毁后,哈姆雷特死亡了,天地之间渺小的芦苇被摧毁了,但它的思考,证明了它的存在,“我思故我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21153/b589a4c9d3306f63.jpg)
戏剧家们的不同戏剧中的命运主题,不仅仅只是莎翁一个剧作家热衷探讨的,莎翁的前辈们,古希腊剧作家,更是如此,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才是黑格尔绝对意志的绝对体现。
王的命运被神的预言所注定,无论俄狄浦斯王如何抉择,如何逃避,他的一生都被绝对意志主宰,宿命论阐释了他的结局,如果说哈姆雷特还有对生存哲学的唯物思考,俄狄浦斯王则没有任何唯物主义者的唯物视野了。
从这里可以划分剧作家的的哲学视野,古希腊是城邦国家,莎翁所处的英国,已经进入了文艺复兴,人权从神权中脱离,人的自由意志被更多人认可和思索,人不再是神的附庸。 剧作家的作品是剧作家思想历程的凝炼,《俄狄浦斯王》对比《哈姆雷特》,《特洛伊妇女》对比《麦克白》,命运中人的自由意志就出现了,宿命论和唯心论,自由意志和唯物论。 马克思原理告诉我们空间具有三维性,可学过物理的都知道,蚂蚁就生活在二维的空间,这涉及到真理的相对性问题,略过不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21153/101b6a04d7ab55a7.jpg)
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西方世界,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可他们对命运的思考和认识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为什么? 莎翁的《麦克白》对比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妇女》 两位主人公拥有对命运截然不同的选择能力,可贪心不足蛇吞象。 李尔王自食其果,杀害了曾经最信任自己的王上,只为了那本不该有的野心。 历史维度中,古希腊是城邦国家,与莎翁所处的英国,时空已发生了绝对的变化,历史环境的不同,剧作家的遭遇不同,作品体现的思想就截然不同。
固然有承上启下。 也许马克思的“扬弃” 再一次被历史验证了马克思主义里阐述了时间的一维性,我们无法穿越到过去,追溯已经消逝的事实真相,这导致了真相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未完待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21153/53dcbbd4e2a43e2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