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说说这次的教育组织公益双年会。我昨天一天没有看手机,好像这种会议潜在的密集社交让我感到劳累。绝大多数是不认识的,好的一面是感觉新生力量,不好的一面是自己原来需要去了解的还有很多。后者价值可能并没有那么大,耗费的精力确实惊人的,因为沉浸在这样的教育大会现场,不想学习就不是好的参与者。
大概是做了创业者,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主动。对于所有的事情包括这场大会我也尽可能用主动的方式去面对。例如,在大会有直播的同时,我们前前后后主动在未爱共同体社群做直播,并且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邀请了一位对公益教育不了解的合伙人前来现场体验两天也是主动的一部分。但是真正的主动是,提前约好访谈伙伴的同时,密切关注哪些伙伴是要去主动勾搭的。相比于那些在台上讲的伙伴,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关心台下的伙伴怎么互动。
对于我来说带着女儿一起参加年会既不厚道(对于没有带的来说,多少是有影响的),也意味着资源限制(我需要腾出一部分的精力关照她)。好在有给力的爸爸,我其实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然而,我有心想让孩子成为和其他人沟通的机会的,因为似乎在我们带她参加旅游团,甚至在酒店都是很好的跟其他小朋友以及喜欢孩子的人的互动机会。这次,我特意组了一个年会的家长互助群,也尝试邀请大家一起合作带孩子。在会场上还密切关注哪些孩子可以一起玩。遗憾的是,没有回音,现场是有大概5个跟童梦泽同龄的孩子,只是越到后面越少。
最有趣的是,竟然是那些演讲嘉宾以及活动组织者跟童梦泽互动最多,其中王胜、顾远、周贤还跟她一起吃了个饭,聊了很多愉快的话题。为了能够跟大家互动起来,我在群里刻意的保持活跃,但是响应者寥寥,有几个伙伴加我微信了,但是只有一位真正的聊了些,不过也不是关于内容,而是关于我的表达方式的。在开会期间,也因为安排的很紧张,所以我几乎就把时间投放在了我认识的伙伴那里,不少是讲着,跟他们在一起也是因为台下的他们似乎也只能跟熟人在一起。大家说是希望来认识人的,但是都是认识台上人为主,并且被给到的认识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我们大概还不太知道怎么主动勾搭?特别是有内容有效率的勾搭。
我曾经听过一些人说,公益领域会多培训多所以养出了一批开会专业户。我自己倒是觉得,不是会或者培训太多,可能是组织的和来参加的目标都没有那么明确。站在双方的角度上来看,没到开会的那一刻又是双盲状态的。看上去精心准备了2年之久的会议,实际上因为一开始就想呈现完美,反而忽视或者看轻了过程中的成长性。讲者们也尽可能的去完美展示自己,就很难站在听众的角度。学者的观察和通过集体演讲的方式引发反思是必要的,只是还是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参与者。
如果从社会化学习的角度来看,借助这样的会议本身就可以做很多的社会化学习的尝试。所有的这些尝试,在我这样的人看来,开会最终意味着最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这种高质量意味着对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融合社交、学习、展示、生活全方位的需求。这种高质量是可以让人为之精神振奋和欢心喜悦的,是可以产生更多的美妙的想法的。
网友评论